9月1日,拼多多出海跨境电商平台“Temu”正式上线。至此,国内三大电商龙头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已悉数出海。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中国电商模式和运营方式世界领先,互联网平台如果依靠中国制造产能,以性价比产品形态打入海外电商市场,空间巨大。
“这是巨大的蓝海市场。”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众智研究院院长邢康男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更多的平台加入到跨境电商领域,未来中国卖家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品牌走出去将有更多的抓手。
拼多多正式出海
“作为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拼多多一直在持续探索新的机会,海外业务具备创造新价值的可能性。”在北京时间8月29日晚的财报电话会上,拼多多CEO陈磊首次承认了拼多多在做海外业务。9月1日,拼多多正式上线跨境电商出口平台“Temu”,并进行测试开售,预计9月16日正式开售。
至此,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国内电商三巨头已全部选择了出海。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出口1.44万亿元,同比增长24.5%,发展势头良好。但近两年受到海外电商巨头平台政策和合规的影响,部分国内卖家处境艰难,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开始进行更多方向的探索及多平台的布局。
拼多多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第一站是美国,模式将效仿中国最大跨境电商独立站SHEIN,不同的是非单一服装类目而是面向全品类招商。在入驻优惠政策中,拼多多推出多项优惠,如为跨境卖家提供“0元入驻、0佣金”的招商模式。卖家只需提供产品供货价,经过平台的产品筛选程序成功入驻后,拼多多跨境平台卖家只需负责商品上架并将货品发货到拼多多指定的国内仓,平台来选品、定价和履约。
对此,邢康男认为,跨境电商这条赛道已经在全球刮起了新一轮的贸易升级,尤其是随着微软、Tiktok等各类互联网巨头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发力,拼多多上线“Temu”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中国优质产业带还有大量的未触网企业,这些都是巨大的蓝海市场。随着更多的平台加入到跨境电商领域,中国卖家的机会未来越来越多,中国品牌走出去将有更多的抓手。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表示,海外市场大,竞争相对小,有发展空间,而且中国产品供应链成熟,如果拼多多携中国大量制造产能,以性价比产品形态打入海外电商市场还是有机会的,“可扩展空间大,而且中国电商的模式创新和运营方式是世界领先的。”
与同行相比,拼多多出海并不算早。阿里巴巴海外业务已经小有规模,旗下有速卖通、Lazada、Trendyol等海外电商平台,也有海外批发业务。京东的“京东全球贸”,在今年6月18日正式开放运营,重点布局北美及东南亚市场。
一名深圳跨境电商卖家向记者表示,他已经申请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的入驻,利润会比较有限,他们以供货价提供给拼多多,再由拼多多决定售价并完成整个售卖发货流程。但也有部分卖家表示“不感冒,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当然,在国外具体怎么做,也要看切入的市场以及在当地的营销和引流策略是否得当,以及能否更好地协调好当地市场需求与企业制造之间的匹配。”崔丽丽表示。
对于出海的困难,拼多多或许已有预期,“我们也充分理解海外业务将会充满挑战,需要不断地尝试。”在电话会上,陈磊表示,这个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于公司和团队都非常有价值。
二梯队跨境进口商平台陷入寒冬
在几大电商巨头出征海外市场攻城掠地之际,进口跨境电商的份额也大多被第一梯队的天猫国际、京东国际等占领。近期,第二梯队跨境进口电商平台洋码头、寺库、蜜芽等相继陷入困局。
在公开信发出去后的这一周,跨境电商平台洋码头创始人兼CEO曾碧波更忙了,忙着搞业务,忙着解决当下的资金压力,以“确实排不出时间”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然而,洋码头的现金流恶化、员工流失等困局并未改善。洋码头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公司确实在致力于寻求解决路径,目前还未有进一步消息,“员工目前都居家办公,人数已由上海今年疫情前的200多人缩减至60、70个人。”
8月23日,曾碧波在“洋码头买手服务号”向平台买手、商户发出了一封长达5000多字的公开信。在信中,曾碧波披露了洋码头今年以来遭遇的业务持续下滑、订单取消,并由此导致的现金流恶化、资金被冻结保全、员工大量流失等一系列困境。
洋码头的同行,“中国奢侈品电商第一股”寺库全资子公司上海寺库近日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为上海维旗贸易有限公司,这已经是寺库第二次被申请破产。
“是时候说再见了”,今年7月,蜜芽宣布将于9月10日停止APP服务,对于停运的原因,给出的是“用户购物习惯的改变”。被阿里收购后的考拉海购,同样风光不再,业务团队目前仅剩不到20人。
这些进口跨境电商曾经的先行者、领跑者,近年来面对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等巨头的厮杀,他们逐步退守至第二梯队,并日渐式微。
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红利下降
林辉(化名)深耕进口跨境电商多年,堪称资深买手,早年在洋码头、蜜芽等平台都有经营,但现在经营的平台只有京东国际、天猫国际等第一梯队平台。
他向记者表示,放弃洋码头、蜜芽等平台的原因是因为赚不到钱。早些年,进口跨境电商野蛮生长,由于货品的稀缺性(买手、代购等采购的数量极为有限),供不应求,再加上信息不对称,进口商品利润不错。
“增长红利在2018年、2019年到顶,因为此时各地开始分批建成了进口综合保税仓,货物进口的速度加快,保税仓流程越来越规范,物流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进口商品的丰富度大为提升,很多进口商品变成了一般商品,购买渠道不再单一。”林辉说。
林辉表示,目前的跨境进口电商平台本质上跟国内电商一样,瞄准的都是国内消费者群体,只是货不同而已,大机会肯定属于大平台,小平台要想出头,首先在货源上下足功夫,其次是平台的运营能力要强,再者要考虑如何适应媒介的变化。
崔丽丽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大环境的改变,各家平台在经营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平台是由于消费市场细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普适或者泛大牌的奢侈品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客群的需要;有些平台可能面临的是细分市场规模缩小;还有一些平台是碍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今年多家进口跨境电商平台扎堆出现困局,在崔丽丽看来,社会大环境导致的消费收缩是一个共性问题。
邢康男持有类似观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疫情导致的国内整体消费下滑对行业造成较大影响,垂直领域的产品有限,当消费群体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增长乏力。
随着社会经济大环境改变、市场条件的改变,企业只有顺势对原有的模式或者发展策略上进行调整,才能重新有一线生机。
在上海静安大融城的洋码头免税直购店,记者看到,三四十平方米的店铺,摆满进口化妆品,工作日的下午5点,并未见多少顾客。店员透露,一个月的营业额在二三十万元,在周边店铺中不算低。
编辑:王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