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深水区。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证券业数字化实践论坛上,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首席信息官肖钢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在于“转型”,而非仅“数字化”。
他从中信建投的实践出发,系统阐述了该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实践路径和思考,并分享了诸多标杆案例。展望未来,肖钢认为,智能化是明确方向,而数字化转型是智能化的重要基础。
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首席信息官 肖钢
“3+1”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从电子化交易起步,到如今大模型在多个业务场景“开花落地”,证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持续深化。不过立足当下,肖钢坦言,从实践来看,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诸多困惑与矛盾。首当其冲的是“技术迭代与业务响应的‘时间差’”。业务部门往往期望技术需求能即时实现,却较少考虑现状与基础,以及需求是否表述清晰。
此外,“系统孤岛与数据价值的‘割裂感’”也是行业共性难题。肖钢认为,信息孤岛并非纯粹负面,其独立系统具有风险隔离、建设运行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但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下,必须打通孤岛,才能实现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
除此之外,他还谈到当前数字化转型实践存在的其他矛盾,包括安全合规与创新效率的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共存、短期成本压力与长期转型回报的博弈,以及数字化人才供给与业务需求的适配等。
这些挑战如何解决?肖钢分享了中信建投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探索。
“我们发现证券公司不管哪个业务线,最重要的就是客户。”肖钢解释道,有了客户后,就需要通过产品为其创造价值,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匹配。而这些工作最终是由员工推动的,再辅以数字化运营。
基于上述理念,中信建投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一套“3+1”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其中“3”指客户、产品、员工三大核心要素,“1”则是数字化大运营。
据肖钢介绍,中信建投的数字化转型愿景即通过引入数字化手段,将部门的工作过程、工作指标予以数字化管理和呈现,实现为客户提供可数字化衡量的高效、敏捷、满意的数智化体验,实现为公司的业务增长提供可持续提升的信息技术服务。
在具体实施上,肖钢提到,公司提出“四个一切”原则:记录一切、分析一切、衡量一切、改进一切。“比如我们给客户打电话,客户服务只是语音通话,记录是最基础的工作,记录以后就要分析,分析的方法就是衡量,衡量的目的就是改进,最终形成一个螺旋式的驱动上升。”
在确定“3+1”方法论后,肖钢提到,中信建投还在加强标准化建设和数据治理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其中标准化建设包括组织管理标准化、技术实现标准化、评估衡量标准化。数据治理则主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数据资产盘点、数据资源入表等方面展开。
智能化是数字化转型高阶形态
在分享数字化转型思路之外,肖钢还分享了多个业务领域的典型案例。比如经过十多年建设,中信建投的CRM系统已服务该公司所有经纪业务客户,其他业务条线客户也在逐年增加。据他介绍,目前CRM系统年服务人次超3900万,实现了客户分类分级及员工行为的数字化管理。
再如中信建投2016年推出的优问平台,解决了客户与员工间的连接难题。肖钢形容其为“证券行业的网约车平台”,员工相当是司机的角色,客户发单,全公司六千多名员工“抢单”。目前,优问平台年服务977万人次,总服务通数1231万。
肖钢还提到了“八爪鱼”固收一体化平台。该平台将原本分散的数据统筹至公司级系统,实现了固收业务的全局化管理。同样,投行管理系统将项目组电脑和大脑中的知识沉淀到系统中,能够管理上万个项目,再叠加最新添加的AI功能,大幅提高了投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中台建设上,中信建投打造的“致胜平台”“天魁”数据中台,通过对业务功能进行单元化、标准化、接口化改造,并在合规安全保障下统一发布,使业务功能单元解耦,具备独立对外服务能力。
肖钢表示,中信建投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已形成八个方面的经验,即制定“3+1”方法论、明确愿景与规划、设立专职团队、形成抓手工程、以敏捷态度对待转型、分类分级管理、小步快跑、制定成熟度评估标准。
他特别强调了后五个部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前三个部分是基础建设,后五个部分则是运营。“实践下来,我们认为系统建设只占30%甚至更少,建好只是起步,重要的是运营,占比超过70%甚至90%都不为过。”肖钢表示。
当下,AI浪潮滚滚而来,给券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肖钢也谈到了该点。在他看来,数字化转型成果是智能化发展基础,为智能化发展提供助力。
“智能化是数字化转型高阶形态,是数字化转型下一阶段的方向和引导。”与此同时,他强调,智能化要讲场景、讲方法、讲治理,数字化转型也一样。如果数字化转型做得好,就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库和过程数据,这些高质量数据通过智能化方法提炼,能使数字化转型成效更显性、更明确。
责编:战术恒
排版:汪云鹏
校对: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