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中社APP
登录
中国资产仍具备吸引力!长江证券王鹤涛:科技突破重构定价逻辑

图片

编者按:在当前全球局势中,地缘冲突频繁,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美国近期出台的所谓“对等关税”,本质是贸易单边主义行径,严重冲击国际经贸秩序,给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与庞大内需市场的坚实底气,以强硬姿态有力反制。如今,中国经济彰显出强大韧性与潜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政策层面大力推动扩大内需战略,持续为市场注入活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中国资产重估带来的广泛而重大的投资机遇?证券时报特推出“中国资产重估”专栏。记者深度访谈众多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研究专家、投行领军人物和高科技企业负责人,深入剖析重估逻辑,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兼具实效性与前瞻性的参考视角。

近日,长江证券研究所所长王鹤涛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指出,此轮重估本质上是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突破、产业升级与宏观预期改善的再定价,其广度和持续性将取决于技术落地、业绩验证与政策协同的深度共振。

他认为,随着AI技术从“预期驱动”转向“业绩驱动”,市场的主导逻辑将经历从“故事”到“验证”的质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研发投入转化为技术壁垒和现金流的企业,将成为重估浪潮中的最终赢家。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一个需要警惕短期过热的风险期,更是一个不能错过的产业趋势布局窗口。

“中国资产重估”内涵

王鹤涛表示,当前市场热议的“中国资产重估”,核心是全球投资者重新评估中国资产价值背景下,由中国科技力量崛起(特别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突破)驱动的估值提升过程。这主要体现了市场对中国相关资产,尤其是科技股未来增长潜力与内在价值的更高预期,并伴随着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

他分析,从具体逻辑来看,首先,AI产业的驱动力是关键因素之一。国产AI技术进步,尤其在应用层面展现的潜力,促使市场重新评估中国科技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发展前景,推动部分科技股从“价值股”向“成长股”叙事转变。其次,市场叙事切换:尤其在港股市场,观察到从过去偏好稳定现金流与分红的“红利牛”逻辑,向由科技创新引领的“AI牛”逻辑的明显切换。第三,估值修复与潜力:此轮重估是对前期受宏观环境压制如经济预期、海外流动性收紧等背景下导致的偏低估值的修复。在其他因素方面,国内科技巨头增加AI相关的资本开支、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经济结构转型中新消费模式的兴起,共同构成了本轮重估的产业、资金和宏观逻辑。

此次重估主要体现在股市,特别是A股和港股的科技板块,涵盖互联网、AI软硬件、半导体、智能汽车、传媒等领域。尽管市场短期可能已反映部分乐观预期,但中国资产重估能否持续并走向更高水平,将取决于AI产业的实际业绩兑现、全球流动性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国内经济的稳步复苏等多重因素的后续发展。

重估的主要驱动因素

王鹤涛表示,科技发展尤其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是此轮中国资产重估最核心、最直接的驱动因素。这一进展被视为中国在全球AI领域,特别是在潜力巨大的应用层面具备强大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力证,引发对全球AI产业格局可能发生变化的预期。

DeepSeek的成功极大提振了市场对中国科技实力的信心,催化A股和港股市场中AI相关产业链(覆盖硬件、软件、算法、应用等)股票的估值提升。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它重塑了投资者对相关科技公司尤其是港股大型互联网平台的长期增长预期,为它们从成熟期的“价值股”重新向“成长股”的叙事转变提供了强力支撑,这是推动本轮估值重构的根本产业逻辑。

同时,经济基本面预期改善、政策调整预期以及市场资金行为也构成了重要的支撑和背景因素。市场对中国经济稳步复苏、消费潜力特别是新消费领域抱有期待,为资产价值提供了基本面支撑。国内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的潜在支持,以及推动科技创新、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导向,也为估值提升创造了有利环境。相比之下,地缘政治如关税摩擦虽是重要的外部风险因素,但阶段性的扰动不改长期产业趋势。

他认为,综合来看,AI技术的突破是点燃此轮重估行情的火花,而经济基本面、政策环境和资金流向则共同决定了重估的广度、深度和持续性。

科技股行情持续性待验证

尽管科技股短期涨幅显著,但王鹤涛认为产业逻辑尚未充分兑现,行情延续需要跨越短期和中期的验证门槛。

他表示,支撑科技股趋势延续的核心动力源自强劲的产业逻辑和估值重构。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突破,不仅证明了中国在关键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更重要的是开启了AI应用端加速发展的想象空间,为相关科技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平台)注入了新的增长叙事,推动其从“价值股”向“成长股”的逻辑切换。

同时,王鹤涛认为,国内科技巨头正在增加的资本开支也预示着新一轮科技周期的启动,历史上这往往与板块的持续表现正相关。此外,对比国际同样的科技巨头估值,当前中国科技股估值或仍有重估空间。

科技股这一趋势能否延续?王鹤涛指出,短期需要关注的是板块的情绪热度,中长期需要看到能否有实际的业绩落地验证,同时观察是否会出现宏观和产业的共振。

具体而言,首先,短期内如果伴随着科技板块热度的提升,交易可能显得拥挤,需警惕技术快速迭代或宏观因素变化引发的情绪回落和风格轮动风险。其次,最关键的是AI技术的优势最终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来验证,商业化落地和盈利兑现的速度与效果将是决定估值能否持续提升的核心。最后,宏观环境的配合至关重要,包括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消费需求的提振、稳增长政策的有效落地,以及全球流动性环境的改善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可控性等。

关注能源金属投资机会

除了市场关注的科技股,在当前中国资产重估的趋势下,以研究国内金属及金属新材料领域见长的王鹤涛,他认为,可以关注能源金属领域的投资机会。

他分析,新能源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领域的竞争力,中国是主导全球新能源制造链的核心支点。当前的中国资产重估,实质上是对中国在全球制造链主导地位、对未来增长确定性的重新估值。在电动车、储能、光伏等领域,中国不仅是全球制造大国,更是技术迭代、成本控制和产业规模化的主导力量。

王鹤涛表示,在这条产业链中,能源金属是上游基础,是支撑整个新能源链条的血液。以锂、镍、钴、稀土为代表的关键金属,其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整个制造业高质量转型的支点。当前,能源金属公司在远期成长空间广阔的同时,随着国内新能源竞争力的强化,盈利的确定性也越来越强,估值水平也有望获得更高的溢价。

以能源金属领域为例,他认为,核心要关注供给端的扰动带动的投资机会。首先,关注我国战略优势品种稀土。中国宣布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进行出口管制,作为美国对等关税的应对政策之一,供给端再迎催化。前期工信部发布文件规定仅两大集团及相关企业可进行开采及冶炼分离,头部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并将海外矿纳入总量控制指标,限制海外供给无序扩张。基于稀土价格处于底部,人形机器人提振远端需求,行业又迎政策催化,预计稀土板块出现修复行情。其次,对于供给集中度较高的钴镍行业,关注海外资源国政策控制供给催化的涨价机会。钴方面,刚果(金)自2月22日起暂停钴出口4个月以提振钴价。随行业步入刚果金出口禁令后阶段,考虑到原料海外物流周期及下游库存消耗,现货矛盾或更加突出,价格或开启第二波上行。镍方面,印尼政策频出,看好镍价中枢上行。从外汇出口管制-修改基准价格-提高资源税率,印尼政府意图提高镍行业定价权,创造更大经济收益。镍价底部支撑再夯实,长期价格打破通缩螺旋中枢有望上移。最后,关注位置处于底部的碳酸锂。一方面,低盈利预期下财务状况日益恶化的矿企或进一步收缩生产规划,大概率出现新的停减产项目,供给预期或再度下调;另一方面,国内动力、海外动力以及储能需求有望共振,结合当前产业链中等库存水平,锂盐直接采购需求有望显著上修。相对商品,权益表现或更优,当下板块的估值性价比明显。

中国资产仍具备吸引力

对于A股、港股的当前估值水平,王鹤涛认为,当前中国股票的估值水平虽然在DeepSeek爆发后有一定的修复,但总体仍然具备吸引力。

具体来看,经历了近期由AI技术突破等因素驱动的“中国资产重估”后,A股和港股的估值,特别是港股科技板块,已实现较大修复。从历史角度看,截至2025年4月底数据显示,万得全A估值来到18x,接近近十年的中等水平,但创业板指等仍处于较低水平,近十年分位数仅11%。此外,代表新经济力量的恒生科技指数,尽管估值有所提升,但相比其2020—2021年的历史峰值仍有较大距离。

与全球其他市场相比,中国资产仍然具备吸引力。前期MSCI中国指数相对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估值折价已明显收窄。核心吸引力在于结构性机会:港股的科技龙头公司,即使在估值修复后,其PE、PS等关键指标仍普遍显著低于美国科技巨头,这为寻求全球科技浪潮下价值洼地的投资者提供了理论上的配置理由。总体而言,中国股票当前的吸引力更多体现在科技驱动的成长故事、部分板块相对国际同行的估值优势,但投资者也需认识到估值修复已部分完成,未来吸引力的持续性将更依赖于企业盈利的实际兑现、宏观经济的稳固复苏以及外部风险的演化。

对于投资者而言,王鹤涛建议,在国际宏观环境扰动下,把握布局科技产业趋势的窗口期。在具体的应对策略上,一是,以史为鉴,参考2018年特朗普实施关税正式落地的市场表现,自主可控+扩内需+稳定红利类+反制行业表现较好,例如军工、零售、金融、环保、公用、稀土、农业等。二是,考虑到目前A股、港股和美股市场均已大幅调整,短期情绪达到较低的位置,其中美股的波动率VIX指数攀升至历史较高位置,预计短期市场或出现阶段性反弹。三是,未来市场风险偏好持续提升需等待政策变化,包括美国债券和股市流动性问题或倒逼美联储释放更多流动性、国内出口数据若出现较大变化,或有更多货币财政政策支持以及贸易关系的变化等。四是,在宏观扰动下,把握布局产业趋势的窗口期。尽管存在宏观干扰,但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仍然是长期主线。继续聚焦于代表中国科技发展方向的核心领域,重点关注恒生科技指数和AI+(含机器人)方向。

责编:杨喻程

排版:王璐璐

校对:彭其华

声明:
券中社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参与评论
0/1000 参与评论
*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