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行业换机周期延长,消费电子行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十几年间,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链经历了从生产低附加值零件、为国外终端品牌代工到切入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国内终端品牌跻身世界前列的崛起型转变,目前中国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比重7-8成,中国企业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中后段、组装等领域占据主导,因此在“汽车就像一部大手机”的产业共识以及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纷纷布局智能汽车领域的背景下,未来国内消费电子产业链前景值得期待。
产业链企业纷纷布局智能汽车
奋达科技以扬声器起步,已深耕消费电子领域近三十年,主营电声产品、健康电器、智能穿戴产品等,近日,其经营范围新增了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务,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首先是我们有一些客户有这类产品的采购需求,另外公司本身也在看有没有机会往新能源汽车领域做延伸。”奋达科技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周桂清就新增汽车零部件相关业务做了回应。
周桂清说,在传统汽车产业想找到切入点比较难,一方面是产业本身偏传统,很多大厂长期占据着极高的市占率;另一方面燃油车乃存量市场,留下的机会不多,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开放一些,在零部件的选择上,也会更关注产品的性价比,“公司汽车相关业务的拓展还在初期,产品尚在研发阶段”。
奋达科技所代表的是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但它并非先行者。
“未来十年汽车是一个新增长点,汽车就像一个‘大号手机’,有很多
上述高管称,公司在智能汽车领域可以开发的产品越来越多,比如蓝牙芯片、NFC都有计划加速推出车规级产品,车载音频功放也在开发中,当这些产品陆续出来,公司会成为汽车电子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玩家。除了持续开发车规级产品,也会加强和Tier 1(车厂一级供应商)整机厂商的合作关系。
进军智能汽车领域,已成消费电子产业链普遍趋势,截至目前,除上述企业外,立讯精密、蓝思科技、领益智造、欧菲光、长盈精密、闻泰科技、工业富联、长信科技、共达电声、得润电子、安洁科技、兆易创新等产业链代表性企业以及华为、OPPO、小米、vivo等产业链终端企业均已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这背后除市场需求驱动、两者有相通性、前景明朗等原因外,还有一
2007年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出货量从1.24亿部增长10余倍至15.6亿部,此后行业增长放缓,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1%至3.11亿台,目前手机行业换机周期已延长至三年。
三
从这些企业切入智能汽车领域的方式来看,主要分三种,一为通过自身战略转型、产业升级的形式切入,如工业富联、蓝思科技、汇顶科技、奋达科技、安洁科技、长信科技;二是通过收购在智能汽车领域有一定基础的相关企业切入,如欧菲光、长盈精密、闻泰科技、领益智造;三是通过与车企深度合作及战略入股等形式快速切入,如立讯精密、华为。
蓝思科技2015年起深度布局智能汽车市场,通过在已有的消费电子
欧菲光2015年通过收购华东汽电和南京天擎,顺利成为国内整车厂商的Tier1供应商,2018年欧菲光再收购富士天津镜头工厂,进一步加强在车载镜头布局,推动智能汽车业务发展。
领益智造在2020年年报中提出要横向跨入新能源汽车等其他产业领域。2021年,领益智造以3800万元收购浙江锦泰电子有限公司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并通过投资建设电池结构件项目等方式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闻泰科技也属此类,2019年收购安世半导体切入汽车领域。
立讯精密则属合作切入型,今年2月其一纸公告宣告正式进军智能汽车领域:第一步立讯精密与奇瑞新能源组建合资公司,全面发力汽车代工业务,该合资公司还为立讯精密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提供研发设计、量产平台等,助力立讯精密汽车零部件Tier1领导厂商中长期目标实现;第二步立讯精密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公司斥资超100亿元直接入股奇瑞控股及其关联子公司等。
谈及以与奇瑞合作方式切入智能汽车
华为自2021年4月与小康股份深度合作至今,已推出了赛力斯SF5、ATIO问界M5、ATIO问界M7三款智能汽车车型,部分车型预定火热,目前在智能汽车领域已基本站稳了脚跟。同时,华为还与北汽、广汽等众车企广泛合作,输出智能汽车零部件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与华为合作后,小康股份也走上了发展快车道,不仅新能源车销量大增,股价也已翻了2倍多。今年1至6月,小康股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
顺势而为or弯道超车?
从商业模式来看,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布局智能汽车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为将现有产品体系“平移”或升级到智能汽车领域,如立讯精密、工业富联、蓝思科技、汇顶科技、立讯精密、欧菲光、长盈精密等,这几乎是每家企业必走之路,也是顺势而为之路,因为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之间存较多相通性。
“既然我们做高端智能手机机构件,想必也能很容易地把技术转化到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高端精密机构件,以及电机的集成技术发展。”工业富联首席执行官郑弘孟说,其灯塔工厂也可为智能汽车行业智能制造赋能。
“我们在手机领域主要提供手机精密零组件,包括连接器、精密结构件和模组等,这些在汽车领域同样需要,因此也主要提供汽车精密零组件,但是汽车与手机相比,精密性、安全性要求更高,因此产业升级也有一定难度和需要较大投入。”长盈精密相关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
再如立讯精密,其在消费电子
第二种模式为主攻Tier 1领域,如华为、立讯精密、安洁科技、工业富联、欧菲光、汇顶科技等。缘何企业纷纷瞄准Tier 1领域?立讯精密给出了答案。
“汽车产业供应链前15大公司里有4家跟连接器和线束相关,但目前这部分全球前几大没有一家是华人企业,所以Tier 1是华人企业的机会。”立讯精密方面表示,汽车不像消费电子,它是整个系统,需要很多技术沉淀,公司要培养的团队需从结构到电子、再到整车应用,方方面面均需要顾及,挑战还是比较大的。
另据了解,在传统汽车时代,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面临核心技术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等挑战,一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智能汽车时代到来,零部件企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需求和机遇,因此企业寄望通过零部件领域的突围实现在全球汽车领域的弯道超车。
多公司智能汽车业务加速变现
尽管多数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造车”时间不长,但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已有多家公司智能汽车业务正加速变现。
根据2021年年报,蓝思科技“大尺寸防护玻璃”产品实现营收62.2亿元,同比增长10.48%,占总营收13.75%。另外,蓝思科技车载募投项目年内会建设完成,2021年启动的上海临港汽车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
“智能汽车业务是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业务重要的增长点之一,公司对新能源汽车业务板块增长有信心,力争2022年实现较高增长。”蓝思科技方面向记者透露,目前其已与包括特斯拉、宾利、保时捷、奔驰、宝马、现代、蔚来、理想等在内的超过20家汽车客户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且优质新客户持续增加中。
长盈精密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2020年长盈精密新能源收入5.03亿元,2021年收入11.29亿元,预计今年还会保持高速增长,宜宾、常州、宁德三地的产能今年将逐步释放,进入大规模量产。
“公司2021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10.22%,预计新能源收入占比未来还将继续提升。”上述负责人说。
另据了解,2021年领益智造新能源汽车板块收入同比增长140%至4.4亿元,公司方面向记者表示,汽车业务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目前主要产品包括动力电池结构件、盖板、转接片和软连接等,相关项目正在爬坡并进入量产期,收入规模增长明显,毛利水平稳步提升。
闻泰科技智能汽车业务发展势头也向好,其收入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旗下安世半导体在汽车领域的收入,2021年汽车领域的收入占安世半导体总营收比例44%,目前这方面需求大增,闻泰科技正扩大在全球半导体研发和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规模,满足全球客户的增长需求。
二是产品集成业务,闻泰科技表示,产品集成业务实现从消费电子向汽车电子切入的突破性进展,车载智能终端产品为头部智能汽车客户品牌配套的项目进展顺利,即将量产;三是光学方面,闻泰科技正在开发应用于车载等不同场景的产品,拟切入车载摄像头市场。
此外,欧菲光也向记者表示,智能汽车是欧菲光布局的重要赛道,公司智能汽车事业部聚焦智能驾驶、车身电子和智能中控三大类产品线,产品矩阵丰富,多项相关产品已量产。随着行业进入飞速发展期,智能汽车业务正逐步打开新的增长极,公司将把智能汽车业务作为重点开拓的业务领域,从研发、市场销售、生产等全方位加大资源配置,力争实现到2025年智能汽车业务收入规模行业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不少企业智能汽车业务呈现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企业这项业务均为新业务,基数不太大。另外,智能汽车业务需要非常大的投入,尽管不少公司已有收入且增长显著,但这项业务普遍仍处于亏损状态。
“华为在汽车业务上一年花掉十几亿美元,汽车业务是华为
“从汽车板块来讲,智能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人百年不遇的机会,对Tier1厂商的底蕴要求较高,相对而言是比较值得去耕耘的,虽然投入多但是未来的回报会较好。”立讯精密相关负责人表示,汽车产业业绩落地时间虽比消费电子时间要长,但也相对较稳,这不仅是单一产品如此,整个汽车产业生态都如此。现阶段公司在做的就是将已有的产品快速整合,没有的产品加速开发,所以期望与奇瑞的共同造车平台能给公司业绩带来帮助甚至是较大帮助,应该还需要3到5年时间。
除集体发力智能汽车业务外,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还普遍在加大AR、VR、IOT等领域布局,同时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还在拓展光伏、半导体、机器人等新业务,如蓝思科技发力光伏、工业富联发力半导体及机器人业务等,此外奋达科技、创世纪等公司剥离前景不佳的消费电子资产,通过一系列创新突围之举,消费电子产业链蓄势蝶变。
观察:值得期待的消费电子产业链“造车”势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玩家日益丰富,从最初的传统汽车玩家及锂电产业链玩家如比亚迪、广汽集团、北汽蓝谷、宁德时代,到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再到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为代表的手机终端企业,如今又涌现了出一波新势力,即立讯精密、领益智造等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这些企业瞄准的,是汽车“新四化”驱动下的万亿智能电动汽车市场。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传统汽车、锂电产业链玩家以及造车新势力玩家,主要面向产业链终端整车及电池领域,这缘于过去新能源车主要强调电动,动力电池成本占新能源整车约40%,所以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玩家入局。目前在新能源整车及电池领域,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已基本领先全球。
不过,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提速,当下的新能源车在强调电动化的同时,还强调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即新能源车正在由电动汽车向智能电动汽车方向发展,比如最近刚发布的问界M7在鸿蒙系统的加持下能够实现车与手机、智能家居系统等协同,多屏互动,未来的智能电动汽车可能更强大,这就对新能源车的软件系统、零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浦银国际预测,随着电动化、智能化需求的增长,电子零部件占整车的成本将达60%至70%。
消费电子产业链集体布局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背后,除了市场机会原因外,还因这些企业具备技术、人才、产业链伙伴基础及成功的实战经验。
众所周知,智能电动汽车就像一个“大手机”,而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在过去十几年间成功实现了全球崛起,从生产低附加值零件、为国外终端品牌代工到切入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国内终端品牌跻身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是全球
“人还是那帮人,只不过原来造手机,现在造车。”一位手机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汽车相比手机精密度、安全性要求更高,对整个产业链也是一大挑战。
目前,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已基本完成了智能汽车领域的业务布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产品陆续量产,并已积累一定汽车客户,后续在汽车“新四化”驱动下,整个产业链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有望重走消费电子全球崛起之路。
民生证券表示,汽车零部件为行业下一轮产能周期主要的投资方向,有望诞生全球龙头企业,电动化的前半场造就了宁德时代等一批全球龙头公司,智能化的后半场,有望在未来10年造就新一批全球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