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有垄断地位、可以利用市场优势逼迫供应商”二选一“的电商领头羊,可能在短期内成为部分机构的“弃子”,一年来机构整体持仓比大幅下降。强监管下,小型电商平台更获机构青睐。
监管机构最早发力的电子商务领域,机构整体呈现出“大平台减仓,小平台加仓“的迹象:
中国基金报记者通过统计二季度机构持仓数据发现,资管规模超过1亿美元的机构在二季度对一些电商大平台进行了较大力度的减仓,如阿里巴巴机构持仓比率从一年前的44..11%降至二季度末的24.32%;反而是拼多多、唯品会等规模较小的电商获得机构一定程度的加仓。
一边抛售一边增持
机构“弃大抓小”?
数据来源:wind 截至6月30日
二季机构持仓已经披露完毕,持有1亿美元资产以上的机构已经悉数提交持有头寸,这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难得洞察机构在热门股上持仓态度的机会。
以在美股市场上市值规模靠前的四大电商中概股为例,大平台被机构一定程度减持:阿里巴巴获得机构增持及新进持股合计24.16亿股,减持及退出32.38亿股,机构净减持8.22亿股;京东获得机构增持及新进持股合计6.34亿股,减持及退出7.88亿股,机构净减持1.54亿股。
阿里巴巴机构持股变化:
京东机构持股变化:
相比较 ,拼多多获得机构增持及新进持股合计6.30亿股,减持2.90亿股,机构增持3.40亿股;唯品会也是类似,机构增持及新进持股5579万股,机构减持及退出3803万股,机构合计增持1776万股。
拼多多机构持股变化:
唯品会机构持股变化:
数据来源:wind 单位:万股
全球最大资管机构贝莱德,或许是在电商领域投资上“减大持小“的代表。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公布第二季度13F持仓报告显示,第二季度累计减持阿里巴巴7402万股,剩余持仓982万股,减持幅度高达88.28%,同时,贝莱德却小幅减持了京东,小幅增持拼多多。
依据wind数据,从机构持有比例来看,阿里面临了机构较大减持:二季末,阿里巴巴获得机构持有比例约24.32%,今年年初这一比例达36.19%,而一年前机构持股占比达44.11%。相比较,中小平台机构持股变化较为稳定:拼多多机构持股占比 19.49%,上期机构持股占比19.28%;唯品会机构持股46.96%,上期为46.19%。
小平台业绩增速亮眼
价格同走低被“误杀“?
8月18日,唯品会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业绩。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总净营收296.08亿元(人民币,下同),上年同期为241.11亿元,同比增长22.8%;净利润10.85亿元,上年同期为15.39亿元。
一些反映公司业绩增长潜力的数据也表现亮眼:第二季度GMV(成交总额)为481亿元,上年同期为384亿元,同比增长25%。活跃用户数量为5110万,上年同期为3880万,同比增长32%;总订单为2.215亿笔,较上年同期的1.705亿笔增长30%。
相比较,反垄断处罚等因素影响在一季度抵扣掉后,阿里巴巴开始遭遇净利润及部分业务下滑的困境。
8月初公布的季报显示:今年二季度,阿里巴巴营收2057.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1537.5亿元有所增加,但不及市场预期;归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451.4元,同比下降5%。
尽管大小平台增长出现分化,但电商整体估值受情绪打压,阿里巴巴美股8月17日下挫4.91%,股价创近期新低,亚洲市值第一宝座也被台积电夺走。其余电商个股也都相继走低,唯品会8月17日跌5.30%,拼多多跌3.37%,唯品会跌5.30%,三只个股股价同样创下近期新低。
下半年来,中概股中四大电商平台拼多多跌幅最大,达到37%;唯品会下跌27%,阿里巴巴下跌23%,京东稍好跌19%,一些网友不禁感叹,业绩向好的小平台可能存在误杀。
监管持续加码
利于小平台业务增长
目前,针对电商平台的监管还在持续加码。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禁止网路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草案,这份草案显示,监管部门将要求企业经营者不能以任何技术手段,实施“二选一“行为。
根据这份草案,企业经营者(平台业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例如限流、遮蔽或下架,影响其他经营者(在平台上架的经营者)的交易机会,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路产品或者服务的正常运行,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此外,企业经营者也不得利用资料、演算法等技术手段,收集、分析交易方式与内容,借此提供不同的交易资讯,侵害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市场人士一般分析认为,加码电商平台监管是通用规定,禁止通过算法“杀熟”等做法在大小平台上一视同仁,但禁止“二选一”的规定主要针对具有垄断地位的电商平台,这一规定有利于打破平台垄断,小平台获得更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