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南沙成功举办。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度调整,产业链加速重构,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近年来,国家层面发布的有关政策多次明确提出,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的发展既呼应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导向,也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关键动能。
此次活动会聚了券商、基金、银行、期货、上市公司、科技企业等领域近250名从业人士、专家、学者,以重磅嘉宾主题分享,传递了行业生态前沿洞察与深度思考;以精彩的“头脑风暴”展现了“科技+金融”的一线创新实践。

洞见风向:探路科技金融新方向
总结“十四五”期间,金融创新赋能科技发展有哪些丰硕成果?展望“十五五”,科技与金融创新的融合发展将如何进一步走深走实?
证券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兼总编辑程国慧在致辞中指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向纵深推进,科技与金融创新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形成双向奔赴,共生共融的良性互动,在大湾区这片创新沃土上科技金融的实践正不断结出硕果。科技与金融创新从来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互缠绕上升的“双螺旋”。纵观全球湾区,旧金山以“风投+硅谷”模式崛起,纽约凭借“华尔街+东岸科创走廊”长青,东京借“银团贷款+高端制造”称雄。粤港澳大湾区要乘势而上,金融血液浸润科技骨骼必将会形成完美的“量子纠缠”状态。

广州期货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慕春在演讲中介绍,为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广期所近年来已陆续推出工业硅期货与期权、碳酸锂期货与期权、多晶硅期货与期权。这些期货品种已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多方面重要功能:价格发现作用良好,实物交割平稳运行,产业参与度逐步提高,同时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工业硅期货法人客户持仓占比达60%。下一步,广期所将聚焦加快打造绿色期货交易所,通过进一步丰富完善品种体系、持续加强市场服务和培育、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更多期货力量。

广州市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孙勇表示,近三年来,南沙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彰显高质量,202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跃居全市第二,“稳中向好、向新提质”的发展态势愈发强劲。据介绍,目前南沙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占比超11%,居行业第三,金融业产生的税收常年位居行业前五,成为全区支柱性产业之一, “南沙金融30条”的重磅发布使南沙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连续三次获批国家级金融专项政策的区级地区,累计落地近百项金融创新成果,近40项入选国家、省、市金融创新案例或试点,有力彰显改革开放试验田引领作用。

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十五五” 规划建议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既需关注科技产业化,也需重视产业科技化;而科技金融的实质是创新的资本化,核心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资本回报,进而支撑可持续创新。他指出,科技创新领域存在非标准化、未盈利、轻资产、高不确定性、长周期等特点,这正是科技金融需要破解的关键挑战,而科技资本则是懂科技、懂产业、懂定价、懂风险管理、懂资源配置的“聪明资本”,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未来5—10年是人工智能推广的关键时期,中国正逐步从科技创新的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在这过程中,提升对未盈利企业的定价能力,建立有利于满足投早、投小、投新所需的风险分担机制,是资本市场亟待加强的核心能力。

东阳光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张英俊表示,整个中国制药企业的研发已经从仿制开始进入创新,过去生物医药研发主要还是在欧美,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开始密集做一些创新的工作,并且发展得不错。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他表示,希望通过创新、国际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三个引擎来推动东阳光药逐步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制药公司,这是我们的企业愿景。

国信证券党委委员、副总裁鲁伟表示,资本市场正构建多层次、全周期政策支持体系。以并购市场为例,“并购六条”发布后,并购交易的产业逻辑愈发清晰,呈现出“主业强化为主、跨界转型为辅”的格局。近期,深圳、广州等地出台并购重组支持政策,紧扣两条核心主线:一是鼓励上市公司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并购重组,推动产业升级;二是鼓励链主企业通过产业整合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传统企业通过并购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咖众议:科技与金融“创新共振”
如今的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不再是简单的“输血”与“赋能”,而是演进为一场以创新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科技创新为金融开辟了全新的投资场景,而金融创新则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落地提供了重要的催化剂。

在主题为“科技+金融创新的产业实践与投资洞察”的圆桌交流环节,佳时特数控董事长刘华表示:“佳时特做的是精度在1微米以下的数控机床,这是被西方《瓦森纳协议》封锁的领域。高端工业母机是一个长周期的研发项目,要持续投入研发,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钱从哪来’。2015年创东方给我们一口气投了5000万元,让我们在2020年的困难时期度过了危机,这就是投早、投小和长期陪伴的典型案例。未来,我们希望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资本的市场快速做强做大,让中国更多的制造型企业用上中国人自己的高精密机床。”
目前,资本力量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稳定剂”。金鹰基金副总经理刘盛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会更看重科技企业的成长性,对科技企业的定价体系正发生一定变化。从资本市场来看,这一两年很多高科技类股票涨幅很大,它们背后就有很多创投资本。资本进入科技企业之后,能让企业更安心地经营。某种程度上,投资机构已成为二级市场的“稳定剂”,在前期为新兴产业投入资金,在后期让科技企业的股价得到充分表现,形成从产业端到投资端的良性循环,让中国资本市场更加壮大。
除了资金助力,投资机构还能为科技企业带来资源赋能。广东省创投协会秘书长肖飞表示:“投资机构除了给钱,它还为科技企业做了资源、公司治理等赋能。投资机构链接了很多资源,可以协助创业企业进行出海等业务扩张。从公司治理来看,一个创业企业不可能花很多的时间、精力、人力、财力,去把企业做的非常规范,投资机构就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助力。最后,硬科技本身周期比较长,当科技企业遇到市场风险时,自己去扛会很痛苦,投资机构可以作为股东与企业共进退,分摊风险。”
帮科技企业出海,就是金融机构提供“资源赋能”的重要体现。招商基金产品管理总监李扬表示,围绕科技创新,招商基金这些年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创业板、科创板的主题型公募基金产品。围绕这些产品,招商基金这些年到海外交流时发现,海外无论是机构客户还是个人客户,对中国企业对熟知度都越来越深。海外客户们不仅希望增强了解,更希望参与到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所以招商基金在监管允许的框架之下,通过ETF等工具型产品,让海外投资者也能参与到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帮科技企业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本。
德生科技副总经理陈曲也认为,金融机构不光是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更多的赋能体现在“资源整合”。民营企业的特点是“抱团取暖”,银行、创投机构、券商、基金包括媒体都是很好的平台,其中很多资源都可以有效整合,尤其是行业上下游的资源,这对中小企业而言特别有用。各式各样的资源通过资本汇聚过来,对企业来讲是节约时间,打造技术壁垒、人才壁垒之外的“速度壁垒”。所以,产业端和资本端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
标杆领航:案例+数据全面展示科技金融发展成效
本次活动还隆重推出《“十四五”金融创新优秀案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证券时报社开启征集活动与编制,经专业评审,围绕申报案例的创新性、实效性、合规性、真实性、示范性、公平性与可量化七大维度综合评判,最终遴选出95个标杆性金融创新案例。此外,报告还从科技、绿色、普惠、数字、协同、治理、资本、经营、风控、生态十大维度,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既展示成果,更推动行业经验复用。
除了展示了95个金融创新案例,此次报告还从多维度展示了“十四五”科技金融的发展成效。
资本市场层面,截至2025年10月31日,“十四五”时期,按发行日统计,A股市场首发募资达1.64万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1.31倍;创业板、科创板组成的“双创”板块首发募资1.12万亿元,为“十三五”时期的2.13倍。今年初,沪深交易所同步修订再融资细则,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带动年内再融资总额超8000亿元,创近3年来新高;半导体行业再融资额占比(剔除银行业)超13%,刷新近5年最高纪录;科创债市场加速扩容,国内科创债总规模已超3万亿元,今年发行额突破1.5万亿元。
公募基金领域,截至2025年9月30日,市场资产净值达36.74万亿元。“十四五”时期,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算力、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主题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合计超8300亿元;以环境保护、碳中和、节能环保、绿色节能为方向的绿色主题公募基金发行规模超9500亿元,两类主题基金成为资金布局重点。
创投资本方面,截至2025年9月末,我国存续创投基金数量超2.5万只,总管理规模达3.48万亿元。通过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拓宽资金来源、优化国有创投考核评价机制、健全退出渠道等一系列举措,创投资本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作用持续凸显。
金融机构端,贷款资源持续向科技、绿色、普惠领域倾斜,投放规模稳步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3%;绿色贷款余额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证券业积极发力科技金融,激活发展新动能:今年上半年,券商主承销科技创新债券金额超3800亿元;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文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券商行业积极行动,据统计,5—10月券商自身发行科创债总额累计超600亿元。
责编:巫乐定
校对:杨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