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73岁,在封控小区做志愿者|上海抗疫特写
3月以来,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不少年过60、70的老人主动请缨,成为一线志愿者。他们克服年龄、体能、甚至身体疾病的影响,深入防疫一线,与居委会一起扛起战疫的特殊担当,星夜下奔走,风雨中坚守,用坚毅的身躯筑起一道温暖的屏障,用坚守与付出驱散疫情的阴霾。这是他们的故事,我们想讲述给你听。

【摘要】3月以来,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不少年过60、70的老人主动请缨,成为一线志愿者。他们克服年龄、体能、甚至身体疾病的影响,深入防疫一线,与居委会一起扛起战疫的特殊担当,星夜下奔走,风雨中坚守,用坚毅的身躯筑起一道温暖的屏障,用坚守与付出驱散疫情的阴霾。这是他们的故事,我们想讲述给你听。

六旬Tony老师重新上岗

数日前的一场暴雨,让上海的气温又重新回到了20度左右,这是体感舒适度最佳的室外温度。

4月28日早上9点多,一辆白色的冷链车停在了浦东新区北蔡板块环龙公寓的门口。随着一声“大礼包到了”,分散在四处、等待已久的志愿者们开始向大门聚集,他们要抓紧卸下物资,然后分发给小区里的居民。

静默的环境下,卸货队伍显得十分抢眼。他们配合默契,强壮些的年轻人负责卸货,年长些的志愿者们则将物资用推车运回小区内。

樊东海有些不服老,他每次都要冲在最前面,将一箱箱的物资码好,再运回小区。大约五十米的距离,他来回折返了近十趟,这对体力的消耗显而易见。

环龙公寓大门口设有减速带,算是一个小坎。最开始,樊东海拉着推车的把手,向前一用力,推车就轻松越过减速带,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跑了几趟之后,他明显有些拉不动了,每次路过减速带都要停顿一下,其他志愿者见状连忙上前在侧边助推。

小区里像樊东海这样的大龄志愿者不在少数。

3月18日,环龙公寓开始封控,在环龙党支部书记陈玉雯的组织牵头下,将近20位退休居民站了出来,他们多担任各个楼栋的楼组长,部分人亦承担着其它任务,如核酸维护、传送物资、义务理发等。

这支“先锋队”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年纪最大的已有80多岁,60多岁的樊东海在其中算是相对年轻的。因为工作需求,年轻时他跟着船队走南闯北,见识过不少风浪,“以前跟着船只出海都是8个月时间打底,最长一次差不多在外面漂了16个月”。

常年漂在海上,樊东海学生时期学会的理发技能格外吃香,那时他承包了同事们所有的理发需求。退休数年,他没想过自己会有“重操旧业”的一天。

封控四十多天,环龙公寓不少居民都在为理发犯愁,前段时间书记问谁会理发,樊东海直接报了名。

自荐后,樊东海将这个“摊位”设在了小区门口的快递架边上。一张凳子、一个吹风机、一个电推、一把理发剪、一块围布,简易的理发摊就支了起来,他也成了小区里的Tony老师。

樊东海帮居民理发(吴典 摄)

每天下午两点半左右,他会在群里吆喝一声“摆摊了”,预约了的居民便陆续出门,“一开始其实还不敢在群里说,怕人太多,造成人员聚集。”樊东海乐呵呵地说道,摆摊第一天,他工作了大约三个小时,晚上六点左右才收摊。

考虑到体力等问题,理发摊一天接待十位居民,每位耗时约15-20分钟。如果按15分钟计算,他每天要在理发摊前站两个半小时,倘若中间耽搁一会儿,时间会更长。

“既然有这个手艺就为大家提供点服务,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谈及理发,樊东海难掩喜悦之情,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那段激情岁月,他说前几天还给一个小姑娘理了发,在其看来,这是自己手艺得到市场认可的象征。

大约晚上六点,樊东海结束“工作”回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闲下来,他是小区2号楼的楼组长,楼栋的团购套餐登记、抗原检测试剂分发、安抚居民情绪、核酸时的通知和人数清点……都需要他来安排解决。

前段时间,环龙公寓几乎每天都要都做两次抗原,而有时的抗原试剂并不成套,他就只能将所有材料拿回家,和家人一起分装成套,再发给一户户居民,“每个楼组长背后都是全家出动在帮忙”。

此外,他还承担了物资配送工作,一天要送上几十份物资。

中午空闲时,小区里经常能看到樊东海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各个楼栋里配送物资的身影。这辆自行车原本是家里的闲置品,车锁已经生锈,上面的水粉配色看起来仍有些天真浪漫。

高强度的工作对樊东海的身体并非没有影响。由于后背打过钢板,前段时间连发两天大礼包累得他直不起来腰,其他志愿者多次劝他回家休息都被他拒绝了。“我们当初都是举手宣过誓的,要起到带头作用”。

战过非典再战新冠

73岁的邱根宝也是一名老党员。

1968年参军,次年入党,五年后退伍……对于年轻时的经历,邱根宝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段闪亮的日子。

如今,他是樊东海的抗疫“战友”,亦是理发搭档。每当樊东海理发时,邱根宝便会在一旁静静看着,一旦流程进入尾声,他便会招呼下一位居民上前,随即清理围布、进行消杀、打扫地面碎发……数日搭档下来,他们已经配合得相当默契。

邱根宝帮忙做好清洁消杀工作(吴典 摄)

邱根宝是环龙公寓9号楼的楼组长,爱人窦柄华也报名了小区志愿者。

接下这个任务其实很突然,那时恰逢小区刚被封控,原定的楼组长被隔离在花木街道无法返回,他便临危受命担任了楼组长一职。

家人齐上阵的情况在小区并不鲜见,但邱根宝夫妇接下重担的出发点却更令人动容。

事实上,窦柄华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已经72岁的她曾患癌两次,动过五次手术,这期间居委、工作单位等都对他们给予了不少关心与照顾,“那现在我们肯定要感恩,回馈社会”。

起初,夫妻二人分工十分明确,邱根宝每日负责整理楼栋居民的社区团购信息、配发抗原试剂、清点核酸人数、引导楼栋居民完成核酸、解决楼栋突发情况等楼内任务;窦柄华则负责维护核酸秩序等外围工作,经常一站就是一上午。

每次的核酸队伍维护中,窦柄华都坚持到最后,直到4月17日左右,她的身体开始吃不消,在邻居及家人的劝阻下,她同意在家休息,至此维护核酸秩序的任务也交棒给了邱根宝。

收到“体验卡”的他直言,维护核酸秩序要比当楼组长累得多。做核酸的日子里,邱根宝要通知楼栋居民核酸信息,按进度提醒居民准备、清点人数,“有的家里有小孩需要照顾,做核酸的时候会分批下来,这种时候就要数清楚人数,不能漏掉了”。

引导自己所在楼栋的居民做完核酸后,他又马不停蹄赶到现场维护秩序,在他看来,整个过程中最难的是处理居民间的各种摩擦。被封控的时间太长,不少居民心中郁结,平日里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儿都可能造成一场争执。

得益于过去几十年的工作经验,邱根宝对处理这种局面颇有心得,“要心平气和地沟通,不能命令别人,本来大家情绪都不好,语言一激烈就容易拱火”。

这一桩桩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将邱根宝的生活填得满满当当。四十多天下来,其所在的楼栋邻里之间关系愈发亲密。

他也有“秘籍”,相较于本地住户,邱根宝认为租户的需求更应该得到重视,每当家中蒸馒头、做锅贴,他总想着给楼栋里的租户分一分,“不要总说外地人、本地人,现在大家都不容易”。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邱根宝正担任着交通运输管理工作,那时他守着金山区进出上海的五个口子,对过往车辆测温、把控、协调公安等其他部门进行道路管理。

退休后的他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站在抗疫一线,但身退心不退,“这种时候党员就要出来,敢为人先,做好带头作用”。

爷叔,模子!

4月22日中午,业主群里发来通知,朱伟忠等4户人家已经解除封闭,今天会有工作人员来撕下门口的封条。

这是一个让人愉快的消息,有邻居在群里感慨“看到叔叔你们阴性,真好”,过去两天近乎所有邻居都在关心着这位爷叔。

这是杨浦区平凉路街道上的一个小区,朱伟忠13年前把家安置于此。

今年65岁的朱伟忠退休前是一名海员,退休后因为闲不住,便跑去黄浦江的邮轮上发挥余热。一辈子与水打交道的他内心也有着海的精神:宽广而丰盈。

朱伟忠的小区因为出现阳性感染者,在4月1日浦西封控前6天便提前进入封控状态。

封控初期,核酸频繁,小区住户多,居委会人手不够,朱伟忠和老伴一同报名,两名花甲老人成了楼栋里的第一批志愿者。

每次核酸都是朱伟忠最忙的时候,楼栋里99户人家,只用2部电梯,运力紧张,人员聚集。朱伟忠总是早早来到楼下,轮到他们楼道时,他便开始按门铃通知大家,碰到门铃有故障的,他就电话联系一家家通知,低区建议走楼梯,中高区乘坐电梯,他尽量让大家错峰下楼,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朱伟忠很负责,他称自己是“压阵”的,总是等邻居都检测完了自己再做。

4月20日,他所在的最后一管被查出异常,由于是混检,朱伟忠和其他4名邻居需要再次复检。幸而最终复检正常。

在等待复检、封闭在家的时间里,朱伟忠想的是一旦解封就重新回到志愿者团队去,大家也在盼着这位爷叔早日回归。

疫情以来,他用长者的善意温暖了每一位楼栋邻居。

由于不少居民是按照此前既定的4天时间准备物资,封控期的延长让储备的物资开始短缺,食物不够的声音逐渐在群里出现。

朱伟忠在群里宽慰大家“有情绪很正常”,他把家里的库存理了理,逐一列在群里“牛仔骨、咖啡、蔬菜、龙虾片还有,可以和邻居们分享”。为了强调这份分享是免费的,他加了句“给钱的话,就是打我脸了”。

这句真挚又仗义的话打动了很多人,群里刷屏起“爷叔,模子”。

封控期的不断延长,也考验着大家的情绪,每每这时,朱伟忠总是站出来。

小区信号较弱,学生们上网课时容易掉线,他把自家的WI-FI密码发在了群里,让相近的邻居可以连接。独居老人的子女在外地,自责帮不上忙,他宽慰对方放心,大家会一同照顾她父母。

在朱伟忠的感染下,志愿者团队不断壮大。

重新回到志愿者团队后,朱伟忠要去一楼每天给大家运送物资,被其他年轻的志愿者拦下,他拗不过,便负责起楼道每天两次的消杀工作。

朱伟忠在楼道消杀(孙婉秋 摄)

疫情以来,他想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件事——力所能及地为大家做些什么。

67岁的配药人

4月28号,距离浦西被封控管理已经过去28天。

早上8点,67岁的志愿者仲莲娟已经开始登记今天需要配药的居民名单。

这是位于松江区岳阳街道一个近3000户居民的小区,4月5日起,仲莲娟主动承担起居民的配药工作,以2天一次的频率奔走在小区和医务所之间。

仲莲娟心善,小区老人多,不少都有基础病,子女也不在身边,她担心”药吃完了,他们怎么办”,这是她自发帮助大家配药的初衷。

每次配药基本上都在30个人左右,藏于大袋子中的数十个小袋子被仲莲娟一一拿出,她将需要配药的人员分为五组,分别对应居委会工作人员分管的五个片区,这是她自己摸索出的工作方法,“方便统计也方便取药后的分发”。

医保卡和药物清单是小区居民配药的“通行证”,仲莲娟自备了一小盒的曲别针,将信息分好装入袋子中,至信息分装完成,盒里的曲别针也所剩无几。

收拾整理完后仲莲娟便带着那两个大号的空袋子前往街道指定的医疗所配药。

小区距离医疗所有3个红绿灯,这条长2.3公里的配药之路仲莲娟已颇为熟悉。

来到医院后,经过简单地程序,仲莲娟便直奔二楼医生所在处,分批将居民的医保卡和配药信息按照自己调整好的顺序交给医生。

她做事负责,碰到由于药物紧缺而导致部分药物无法配到的情况,总是仔细将药名记录下来并向医生确认何时能够配得。对于部分无法核实的药物,仲莲娟会立即打电话回居委会寻求帮助,得到准确的信息后,再与医生核对配药。

配药中,仲莲娟一直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信息,生怕漏配错配导致居民吃不到药。直到自己手中的每一张医保卡都搭上一张配药单后,她才能放松下来并向医生表示感谢。

下楼时,仲莲娟衣服口袋中的硬币碰撞作响,她说这是为老人准备的零钱,“很多配药的都是老人,不会用支付宝和微信,我先帮他们垫付药费到时候他们给钱的时候我好找零”。每次配药前仲莲娟都会查看微信里的零钱额度,昨天她特地从卡里充钱进去,生怕钱不够耽误了大家配药。

隔着玻璃窗,听着叮叮叮的扫码付费声,仲莲娟眉头上扬,口罩也遮挡不住她的笑意,在她看来“付完费意味着可以取药了,大家很快就能拿到药,我这一趟也不算白跑”。

30多人份的取药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在取药窗口,仲莲娟将大空袋子中存放的小袋子一一拿出,装完一个放一个,按片区分装已经获取的药品。

有了前面11次的配药经历后,她娴熟的手法让取药效率再次提高。所有药物配完取完后,仲莲娟提上满满三大包药物开始往回赶。

仲莲娟提上药物往回赶(吴迪 摄)

得知仲莲娟将药品带回后,陆续有老人来到居委会领取。她按照配药名单一一确认药品给到取药人,作为党员,仲莲娟说”这是疫情期间她为居民做的最开心的事情”。

编辑:左宇 责任编辑:左宇

声明:
券中社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直击 | 上海浦东封控首日:菜农连夜送菜 ,24小时热线保供,新一轮核酸筛查来了
不一样的清明假期!直击上海券业"守沪",券商董事长穿防护服当志愿者,券业人纷纷成"大白"
原创
特写丨上海抗疫镜像片段:抢菜核酸抗原成“三件套” 居家办公学习更显忙碌
方舱日记(3)| 志愿者,方舱传温暖!
原创
教育部重磅发文,支持暑期托管,如何操作有何影响?专家如是说!G20公报来了,释放这些信号…
参与评论
0/1000 参与评论
*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金融从业者都在这里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