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中社4月21日讯,在“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恒生银行(中国)正式发布《2021年环境、社会及治理》(下称“报告”),这也是内地首家主动发布ESG报告的外资本地法人银行。
当日,围绕绿色金融创新的议题,恒生中国高管层与业内专家、学者在线上进行了主题为“点绿成金,共创未来”的对话会,一同探讨当前我国金融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实践。
当谈到绿色金融资产的风险把控时,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向券中社记者表示,银行在推进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一定会把控好后续新的风险点,同时也希望行业规则、绿色金融标准越来越清晰,“有数据的可获得性、比较性和延续性以后,对银行评估企业的各种风险会有更大的帮助,那个时候可能整个金融系统、银行和企业的绿色发展会更加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更好的发展”。
首部外资本地法人银行ESG报告
伴随着“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出现,中国经济开启全面向低碳转型的步伐,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规划也被提上日程,中国绿色转型目标已得以量化。记者了解到,不少银行已经给出相应的碳中和达成时间表,推进绿色金融转型。
恒生中国此次发布2021年ESG报告,成为首度在华发布ESG报告的外资本地法人银行。除遵从银保监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披露建议与行动指引外,该项报告参考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GSSB)《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GRI Standards)等信息披露体系,将恒生中国在环境、社会及治理方面的策略、管理、具体举措以及绩效等详细信息公之于众。同时,除了披露超过70项GRI指标,该行还有24项连续三年以来的数据也被展现。
报告显示,恒生中国去年全年碳排放量较2019年降低31.78%;截至上年末,绿色信贷余额较上年同期增速达76.7%,同比增速大于企业信贷总体余额同比增速。此外,该行2020-2021年合计节约纸张及纸制品约33.42吨;总行新空间项目正式通过LEED/WELL双金级认证,绿色建筑面积占办公和营业场所总使用面积的52%。
目前,恒生中国已完成首笔包含ESG条款的人民币利率衍生品交易,并且推出“绿色账户”企业金融服务与线上绿色供应链融资等服务。
金融绿色转型规模扩张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从当前信贷投放情况来看,银行绿色转型压力不小。“现在很多银行的绿色金融项目数并没有很多,或许等监管部门强制性考核的预期落地后,银行的转型才会进入加速阶段”。
实际上,激励金融机构配置绿色资产的政策工具也在近年出台不断。无论是财政部将绿色信贷占比纳入商业银行绩效评价,还是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都在引导着金融行业的绿色转型,规模也随之扩张。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此外,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
在当日的报告发布会上,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也向公众介绍了该行在绿色公益方面的行动。其中,就有一系列以“未来”为主题的公益项目。
据了解,在过去五年里,恒生中国在“未来”系列公益项目中累计投入近1400万元,超过5000人次受益。包括开展森林和红树林保护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种·未来”项目,开展乡村人才振兴、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兴·未来” 项目,以及提升青少年金融素养和未来发展技能的“启·未来” 项目。
探索为必经之路
银行进行绿色金融实践时,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尚未完全统一化也是当前中国ESG实践领域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在推进本土化的实践中,恒生中国的高管们也表达了在这方面的思考。
“确实在国内现状来看,整个评价体系非常多元化,还在探索的阶段,我认为这肯定是必经的阶段。”宋跃升指出,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国际通用的一些框架接轨,另一方面还要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ESG的一些信息披露标准等,而这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是需要各方各面的相互协调与借鉴,“包括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出具有我国本土文化的ESG内容,比如生态文明、扶贫、乡村振兴等,这可能在很多其他国家的ESG过程中是很少见到的,这些都是有很多中国本土文化的理念”。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丹也表示,尽管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正稳步推进,而金融机构可能会因信息不对称、认定标准不一致、绿色专业化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准确鉴别绿色项目,“要规避这种情况,既需要金融机构自身提高能力建设、加强对绿色项目的审核,更需要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还存在缺乏统一的披露框架和统计口径、许多企业监测能力不足、行业间难以进行比较等问题。王丹也坦言,不仅是影响绿色项目的有效评估和企业自身对于绿色转型的决策能力,同时,数据的“缺失”和”不可比“也会给企业“洗绿”行为提供空间,从而误导投资者决策,而投资者往往缺乏相关合约的保护。
目前,我国虽然已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定期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中对ESG内容有一定的提及,但是尚未出台专门ESG信息披露规则,且以自愿披露为主。
王丹建议,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加快绿色信用信息系统和绿色项目库的建设,从而破除制造、建筑、交通、农林等行业的绿色项目“识别难、评估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金融机构通过对企业和项目的减排减碳、环境绩效、经营状况等数据加以利用,实现对绿色项目的智能化识别和审核。“这不仅能够简化绿色识别认证程序、精准定位绿色融资需求,同时也能对绿色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并将违约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其表示。
绿色风险需动态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绿色行业恰恰是很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其蕴含的气候风险反而更大,例如农业、水电行业等。绿色金融转型过程中,银行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如何把控这些绿色行业的风险也需要审慎思考。
记者注意到,一直以来,对于绿色项目相关的环境气候风险量化难度相对较大,不少绿色项目企业缺乏必要抵押品,以及商业银行绿色项目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升等,这都是绿色信贷风险防控难点与痛点。随着金融机构开始重视绿色脱碳转型,商业银行在筛选项目时一般会加入‘环境风险因素’。例如:项目污染情况、资源消耗与利用率、是否存在环保问题,是否存在危害附近居民健康等。
“不是说在越短时间内完成整个贷款组合转移就越好。”宋跃升向记者表示,相对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动态的评估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总体判断来看,当一个企业越加专注于绿色发展或可持续发展时,其在应对气候风险以及整个转型风险中能力是强的。
宋跃升表示,银行在推进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一定会把控好后续新的风险点,同时也希望行业规则、绿色金融标准越来越清晰,“大家有数据的可获得性、比较性和延续性以后,对银行评估企业的各种风险会有更大的帮助,那个时候可能整个金融系统、银行和企业的绿色发展会更加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更好的发展”。
“现在双碳目标定的非常明确,在化石能源这一块,相关产业、相关企业的风险在中长期是要上升的,在光伏、生物能、氢能、新材料等,这些面对未来的科技,还有再生能源相关的产业,它们的风险是在下降的。”王丹也提到,对于银行来说,建立自己的定价模型非常重要。在银行不停地调整风险评价的过程中,也会对企业的信贷、实体经济不同部门的支持发生改变,“这也是商业银行包括恒生中国在内,帮助中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