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首创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模式,内地和香港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近日迎来7周年。
2014年,时任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和时任上交所理事长的桂敏杰,在茶馆的餐巾纸上画出了沪港通的雏形,用港交所和中登结算的闭环,实现了资本管制下的港股和A股的互联互通。
两地市场发生深刻变化
互联互通机制的建立,某种程度上,加快了两地证券市场生态的转变,提升了沪深港三大证券市场的深度、广度,以及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华兴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告诉记者,互联互通机制启动7年来,沪深港通各项单日成交额纪录一再被刷新。相比2014年底,香港和海外投资者通过北向沪深股通持有的内地股票总额在7年间激增逾20倍。与此同时,内地投资者通过南向港股通投资港股的持股总额也攀升超过150倍。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向记者表示,互联互通机制提升了两地市场的深度及流动性。例如2021年前三季度,港股通日均成交额为462亿港元,较2015年同期的39亿港元,大增超过10倍。同期港股大盘日均成交额金额增长77.7%。港股通对港股成交的贡献非常显著,近年更占每日成交额逾20%。
在互联互通机制未建立以前,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主要以公募为主,同时存在众多散户投资者,外资参与体量则较小,这使得A股市场相对封闭,散户情绪对市场影响较大,无视基本面的投机和炒作氛围较浓。
互联互通为外资进入A股市场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且逐渐成为外资配置A股的主要渠道。由于外资机构投资风格总体稳健,其对A股的大规模参与,一定程度使得A股市场投资风格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逐渐使得市场发生明显分化。一方面,绩优成长赛道股票持续上涨,鲜少回调;另一方面,绩差股变得越来越受冷落,股价持续下挫,缺乏炒作机会。双方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开。
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互联互通机制建立以后,投资的渠道更加畅通,投资的标的得到增加。
桂浩明还指出,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不仅为对方市场引入资金,在投资理念上也有了更多交流。
从互联互通下北向和南向资金的具体配置情况就能看出其偏好。
据记者统计,按照目前股价计算,目前北向陆股通持有的A股股票市值约2.6万亿元人民币,对比1.53万亿元人民币的历年累计净买入额粗略估算,盈利规模不小。从所持股票具体行业构成来看,北向资金对电气设备行业持股市值最多,超过3600亿元,这一行业分类中,多是诸如宁德时代、隆基股份这样的新能源赛道公司,显示北向资金对近年大热的新能源赛道的强力追捧。数据还表明,北向资金对食品饮料行业也相当看好,持股市值超过3500亿元,这类行业白酒股比较集中。北向资金还对医药生物、电子两大行业比较青睐,持股市值均超过2000亿元。
相较之下,当前仍属于A股第一大市值行业的银行板块,北向资金对其的市值配置仅排在第五的位置。在互联互通机制未建立之前,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重仓股长期聚焦在银行板块,以及一些资源类板块。
港股方面,在互联互通机制未建立之前,港股市场由于科技类上市公司缺乏,且鲜少内地资金参与,市场的配置和交投的主力长期都是银行、地产等一些传统行业股票。港股通资金加入后,伴随着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在港陆续上市,内地南向资金大力配置腾讯、美团等互联网企业股票,使得港股市场结构也发生多年未见的深刻变化,以互联网股为代表的科技股逐渐成为港股交投的主力。
从一些数据上可以看出,南向港股通对这一变化的贡献巨大。据记者统计,当前南向港股通资金配置资讯科技业股票的市值在5700亿港元左右,明显超过对其他行业的配置,也超过其对金融业的配置市值,目前港股通持有的金融股的市值约为5500亿港元出头。
颜招骏认为,互联互通提升价格发现功能,例如更熟悉内地政策的南下资金带动港股不同题材的个股估值修复。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南向资金已连续多月录得净流入并超过北向资金规模,从南向资金流向来看,消费、医药、科技、通讯等行业在内的新经济板块较受投资者青睐。
但颜招骏同时提到,自从互联互通后,有投资者会根据北向或南向资金的走势去炒股,有时资金会脉冲式涌入个别板块,造成波动。特别是在市场亢奋或悲观时,资金的快进快出加剧个股或大盘的波动。
互联互通机制还带来其他一些影响。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共有2558家上市公司,其中来自内地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达到60%,对应市值占比达到70%,而中资企业的日均成交量占比则达到80%。不断流入的南下资金,是占比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
一位不愿具名的香港某中资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由于港股市场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与A股的研究逻辑和估值方法存在差异。港股经常成为“估值洼地”,诸多两地挂牌企业也都存在估值差异,但伴随互联互通的开通,不同市场投资者的结构正在趋于多元化,投资研究和交易模式也在彼此融合。
互联互通机制下 A股和港股前景光明
互联互通机制建立之前,外资进出的便利化程度是MSCI纳入A股的障碍之一。互联互通机制建立后,这一障碍因素逐渐得以消除,加上之后的取消总额度限制、提升每日额度等举措,使得外资进出A股逐渐变得便利,这些都为MSCI等国际主流指数纳入A股,并提升纳入权重提供了重要保障。
MSCI等国际主要指数纳入A股则进一步加速了全球资金配置A股的力度,进一步提升了A股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事实上,近年来,互联互通机制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些主要的优化措施包括取消总额度限制、提升每日额度、推出南北向通投资者识别码、推出方便海外基金经理的特别独立户口集中管理服务(Master SPSA),推出HKEX Synapse沪深港通结算流程加速平台试用计划等。
互联互通机制还在不断扩容。比如经香港交易所与沪深交易所达成共识,首批在香港上市的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于2020年12月28日成功纳入港股通。2021年2月1日,在上海科创板上市的符合条件的A股及其对应的H股也已纳入沪港通。
庞溟表示,随着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扩容,外资的影响力会慢慢降低,长线来看港股必由内资主导,内地居民在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说,内地资金更靠近在港上市中国股票本土市场,因此有望在资本市场上对优质中资公司给予更高的关注度。但必须留意到,部分内地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独有的投资风格、特点和逻辑以及港股市场其他类型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和交易模式的认知有待深化。”
颜招骏表示,互联互通机制接下来可以扩展投资产品至REIT、ETF、新股等。香港REIT的产品还是比较完善的,高息且较低风险。ETF的种类也较多,只是交投主要集中在某几类ETF。如果要发展ETF市场,除做好投资者教育外,可增加投资者(如南下资金)的数量。若能够放宽至ETF/REIT通,这对于投资者及港股市场是非常有利的。
耀才证券执行总裁许绎彬认为,因互联互通机制的成功,带动了两地金融市场合作更加紧密,由于香港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金融市场有着紧密联系,吸引了全球资金汇聚香港,促进香港向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发展;由于机制发展完善,带动了很多内地的科创企业来港上市集资,令香港的新股募资额,往往能稳居全球前三位。
编辑:万健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