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资本市场“新地理”丨提供全球1/9机器人产量!上海抢占百万亿级赛道,资本热捧,业内人士:期待政府理性引导发展

10月12日,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与复星医药的合资公司——直观复星同张江集团签约,拟在浦东张江设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制造与研发基地。这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继美国硅谷后的全球第二个制造与研发基地。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基地落户上海,是上海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目前,全球机器人1/3产量在中国,中国机器人1/3产量在上海,换言之,上海提供了全球约1/9的机器人产量,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传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我国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式发展,各地纷纷加码布局机器人产业。作为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的上海,未来将如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让机器人产业这一“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更璀璨?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实地探访上海机器人相关企业和产业园区,探究该产业在上海集聚的动因,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实探:机器人产业建设火热

上海闵行的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内,一座占地243亩的达闼智能机器人制造基地的核心建筑外立面建设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预计年底可入驻。

达闼机器人闵行基地

达闼联合创始人汪兵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主营产品之一是服务机器人的柔性关节,达闼闵行基地项目达产后,年生产机器人关节预计可达1000万台套,将是目前全球机器人关节产量总和的2倍以上,届时达闼闵行基地将成为全球机器人关节出货量最大的工厂。

2018年10月,基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良好的营商环境、长三角初步形成机器人产业链等因素,达闼机器人开始在上海布局。汪兵向记者透露,当时,上海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已集聚了发那科、ABB等四大家族,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初具规模,但服务机器人领域尚无龙头企业,于是达闼机器人在上海发力云端智能服务机器人

三年来,达闼机器人上海团队已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为超过150人,率先实现了柔性关节在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上的商业化、产业化。

汪兵透露,达闼闵行基地达产后,将吸引云端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上百家企业入驻,还将吸引研发机构、科研机构以及国家测评认定和监测中心等入驻,将基地打造成为智能服务机器人高端制造基地。

上海临港新片区,2017年投产使用的新松机器人产业基地生产同样热火朝天,开展着智能机器人产品及核心部件的制造,同时实现数字化工厂的规划、设计、总装与总调。

新松推出的柔性协作机器人

2014年,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机器人公司——新松公司(证券简称:机器人)在上海成立了国际总部“中科新松有限公司”。中科新松总裁杨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上海成立国际总部,主要基于上海国际化的环境以及上海已初具机器人产业规模,“2013年底,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相对成熟,来上海属于二次创业,组建初创型团队,按新想法组建新体系,并不是把上市公司的产品线迁移过来。”

杨跞期待着,换一个赛道重新出发,这一赛道最好能属于未来的产业方向。“当时,上海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热浪涌现期,但资本的涌入并没有带来研发能力的迭代,而新松所有产品都是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七年来,中科新松办公场地从1000平方米拓展到6万平方米,且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线,业务涵盖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和创新发展三大板块,搭建了从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到销售和售后等全流程,目前产值达3亿多元,专利200余项。

基于手术机器人“十四五”期间会有更大需求的判断,直观复星拟在上海张江建设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第二个制造与研发基地。直观复星政府事务总监仲敏告诉记者,该基地一期投资7亿元人民币,预计明年一季度正式开工,建成达产后产值预计近60亿元。

机器人企业持续加大布局的同时,机器人产业园(谷)的建设同样如火如荼。

张江机器人谷展厅内,机器人短短几分钟就为记者完成了画像。

冲咖啡、人脸画像、玩魔方……张江机器人谷展厅展示着谷内机器人企业的最新科研成果。张江机器人谷项目负责人王涛表示,2020年11月4日,浦东正式发布张江机器人谷,旨在突出机器人产业这一细分赛道,更好地集聚机器人产业,让其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更好地赋能各个产业。

张江机器人

张江机器人谷位于浦东张江康桥板块,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将以高端医疗机器人为核心,以特色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为重点,构建特色突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同时强化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关键控制软件的基础支撑能力,夯实核心环节技术竞争力,形成“一核心、两重点、两突破”的产业发展结构。

张江机器人

目前,张江机器人谷已集聚包括ABB等机器人头部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机构80余家,机器人产业年工业产值117亿元。王涛透露,到“十四五”末,张江机器人谷将实现机器人工业总体产业规模700亿元,入驻机器人核心企业150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和创新中心。

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早在1987年,上海仪表厂和上海交大等单位就已成功研制出“上海一号”焊接机器人和“上海二号”搬运机器人。业内人士回忆,上世纪90年代,国际机器人巨头陆续来到上海开展机器人业务,或成立子公司,或成立合资公司,推广工业机器人业务。2010年前后,这些国际机器人巨头纷纷在沪加大布局,升级子公司、建设生产基地、设立区域总部。

2005年初,基于对上海汽车工业大量需要机器人以提升产线自动化水平的考量,ABB决定将其机器人业务重心转移到上海。2006年初,ABB全球机器人业务总部正式迁驻上海,成为最早在华开展工业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国际企业之一。2019年,ABB投资1.5亿美元建设的机器人“超级工厂”在张江破土动工,这是ABB在全球最大、最先进、最具柔性的机器人工厂,预计明年一季度投产,届时更多上海输出的机器人将服务世界各地。

ABB最新一代协作机器人

ABB的机械手

不止ABB,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发那科,2010年底入驻位于宝山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去年12月,发那科智能工厂三期项目开工奠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机器人智能工厂,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

引进龙头、带动上下游企业,这一产业打造的普遍做法,同样被应用到了上海机器人产业上。四大家族先后布局、新松等国内领头企业落地,上海机器人产业逐步形成了集聚效应,既有国际机器人巨头的分公司、合资公司,也有本土自主研发机器人整机企业,还有大量从事设计、集成、销售和配套服务的中小型企业。

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此前曾透露,2019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量接近5万台,占全国规模近1/3,占全球规模的1/9左右。目前,上海已形成我国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均在上海设立了中国总部或机器人总部,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新时达、新松、科大智能等纷纷扩大投资布局。同时,达闼、高仙、钛米等一大批服务机器人头部企业快速崛起,成为新一代产业生力军与技术策源地。

工业基础雄厚,再加上关键软件领先,上海在发展机器人产业方面具有先天的环境优势。王涛告诉记者,张江康桥经过20多年的积累,已经积淀了智能制造产业基础,园区产值突破2000亿元,这些都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应用场景,“随着自动化的设备、机器人臂的应用以及工厂的数字化等,康桥制造业工人的数量逐渐精简,同时张江还有医谷和药谷,在制造环节同样是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在张江,机器人企业可以便捷地找到合作伙伴。目前,张江机器人谷也在引进功能性的赋能平台、检测平台以及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等,同时与高校联系,让学校的科技成果加速孵化,进一步完善机器人产业链。

杨跞表示,机器人行业是重资本、人才密集型行业,上海具有人才、资本、产业方面的优势,可以为机器人产业的聚集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需要‘高、精、尖’的人才,这些人才很难在其他地方招募到,但上海张江独具优势。”仲敏说。

上海机器人产业迈向2.0时代

“上海机器人环境在国内是最活跃的状态,当一个产业出现非常活跃状态时,容易出现一些创新或者一些爆款。”杨跞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上海机器人产业产品线较丰富,传统工业、细分方向等都有企业布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能传感等技术的发展,在杨跞看来,上海机器人产业正在升级换代,即从1.0时代向2.0时代迈进,“1.0代表工业机器人,2.0代表新一代智能机器人,上海正在对代表未来方向的产业进行更前瞻性布局。”

今年6月,上海在印发的《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将“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称将研发基于自主决策视觉控制器的智能工业机器人;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模态情感计算和语义识别技术,研制服务机器人分布式操作系统,推动类人教育机器人实现产业化;布局研发微尺度手术机器人、单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康复干预与辅助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等智能医疗机器人

其中,服务机器人的市场空间最被看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定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打开万亿级的市场。”汪兵说,“服务业机器人未来空间百万亿级,至少是十万亿级。”

“张江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之一,我们要在全国科技创新领先的视野上,进行机器人产业布局和产业生态的打造。”王涛说。

据透露,张江机器人谷未来将在机器人减速器和电机等国内较弱的关键零部件方面发力,希望在产业生态中破解“卡脖子”技术。

智能机器人成资本追捧赛道

在上海逐步发力智能机器人制造的同时,资本同样关注到这一赛道。今年4月,达闼机器人完成超10亿元人民币的B+轮系列融资,投资者为上海城投、上海国盛等。

汪兵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从天使轮起,达闼机器人已累计完成四轮融资,累计融资规模几十亿元,孙正义的软银愿景基金曾是达闼机器人的最大股东,目前依然持有达闼机器人股权。

“资本在机器人赛道上的作用不可或缺,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我国与欧美基本处于同一赛道,需要资本的助力以加大在人才和专利等方面的投入。”汪兵向记者透露,“公司计划启动上市,相关工作已经开始。”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计划募资7亿至10亿美元,预计很快将登陆港股。去年9月,微创医疗机器人刚从微创医疗独立出来,一出生便拿到了高瓴、中信产业基金等领投的30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达到225亿元。去年10月,傅利叶智能宣布完成1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为元璟资本及前海母基金,融资主要用于在康复机器人产品上的布局及产业链上下游平台完善等。

“张江机器人谷已集聚了一批拟上市项目资源。”王涛向记者介绍,张江对机器人产业主打的是招投联动,投资机构筛选一批优秀标的,向张江机器人谷引荐,张江机器人谷也会与相关机构和基金合作,成立机器人引导基金,帮助谷内机器人企业获得股权上的融资,“到‘十四五’末,张江机器人谷的目标是实现10家上市公司。”

不过,资本是把双刃剑,既是创新的重要助力,也可能带来无序竞争。杨跞这样介绍他所观察到的现象:新一代协作机器人在获得资本支持后,出现了打价格战的情况,“资本进入后,企业为了做大份额,拼命降价,这可能是资本的副作用”。

杨跞希望资本能理性进入机器人行业,“中国与北美机器人产业的技术代差可能仍有10年以上,原因在于国外资本聚焦,投向了几家龙头企业,而国内属于广撒网,资本即便再雄厚也经不起这样折腾,最终资本的无序投入将使得行业过于冒进。”

期待政府理性引导产业发展

“当行业泡沫破灭时,产业发展将步入寒冬,那时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善其身。”杨跞期待,地方政府能未雨绸缪,理性对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这并不是给产业发展泼冷水,而是理性引导。”

产业领先并不一定需要企业数量多,而是龙头能起到引领效应。汪兵也持有类似观点。他建议,上海不应“撒胡椒面”,而应在有限的资金情况下,把头部企业扶持起来,以传帮带的形式打造真正的上海工匠精神。

“工业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在中国占据了半壁江山,服务机器人还没有龙头企业,上海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将上海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服务机器人之都,如果能把这块牌子立到黄浦江上,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汪兵说。

杨跞说,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上海理应走在最前列。他建议,上海可以成立专项产业基金,尝试对行业龙头企业在基于相关对赌条件下的定向支持,比如台套数、销售额、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资本、品牌、市场的集聚优势,加速产品迭代。

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上海将加速扩大机器人在各行各业推广应用,打造工业机器人应用示范标杆项目,在上海开展“10030”专项工程,借助机器人赋能,推动建设100家智能制造工厂,带动新增1万台机器人。同时,加快服务机器人重大产业项目的落地和推广应用,聚焦医疗、教育、安防和客服领域的服务机器人企业,力争培育3至5家服务机器人国内龙头,打造服务机器人的产业高地。

上海各区已经行动起来。在发布张江机器人谷的同时,浦东还发布了金桥机器人产业园,“一谷一园”形成承载浦东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到2023年,浦东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宝山已印发《关于加快“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集聚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力争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300家以上,加快形成产值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理由相信,机器人产业这一“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未来将在上海更加璀璨!

编辑:万健祎

声明:
券中社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重磅!这家科技公司又放大招,隆重推出汽车机器人,无人车出行…将撬动万亿级新赛道,网约车也要被替代?
原创
20天11个涨停!这位基金经理给孩子报培训班,竟捕获冷门大牛股!基金调研小盘股占比六成,风格变了?
原创
参与评论
0/1000 参与评论
*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金融从业者都在这里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