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海外PE机构传出IPO的消息,一时间让国内创投机构上市的话题重新掀起了讨论。
根据海外媒体的报道,TPG(Texas Pacific Group,美国德克萨斯州太平洋证券投资集团)已聘请摩根大通和高盛协助其筹备IPO事宜。预计在未来几周提交上市申请,可能在今年年底开始交易,上市后估值或达100亿美元。而TPG并不是近期唯一一家传出IPO的巨头。几乎同一时期,LVMH旗下的消费品PE巨头L Catterton也被爆出正在评估上市机会的消息,还有欧洲PE豪门CVC出售GP股权给蓝头鹰资本,也被视作为上市铺路。
在此之前已经有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凯雷、KKR等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纷纷在海外上市,而2021年的股价表现都比较突出,从5月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黑石集团的表现最为优异,最近6个交易日持续上涨,截至目前,股价最高达到121.88美元,市值突破870亿美元。凯雷股价为48.93美元,市值175.05亿美元;KKR的股价为65.23美元,市值374.48亿美元。
黑石集团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也是世界知名的顶级投资公司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 2007年6月22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NYSE:BX)。
(黑石业务简介 来源:黑石集团官网)
鉴于海外同行已经顺利登陆资本市场的成功经验,国内也有声音一直呼吁创投机构的上市,其中不乏一些政策的公开支持。
2021年1月8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促进深圳股权投资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正探索优秀股权投资管理机构上市制度安排。深圳历来是本土创投的“风向标”,此次公开提及创投机构上市话题,打响了探索创投机构上市的第一枪。7月8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期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而牵动VC/PE的是,《实施意见》明确表示鼓励和支持创投机构创新募资手段,包括上市。
曾经有业内人士在多个内部研讨会上交流,从监管的角度其中一个重要的担忧在于,新三板上市的PE/VC机构曾经不合规的行为带来的系列风险,当然组织形式和决策机制的难点、私募机构如何公开进行信息披露、以及各方利益协同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而在公开场合发言比较多的机构也很多,比如前海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首席执行合伙人、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靳海涛再次强调,“募资难”的解决方式之一,是支持创投机构上市。同创伟业、基石资本等机构也曾呼吁,创投机构上市从长远来看是趋势,在促进创业投资方面,最为期待的政策是允许私募股权机构上市。
也有机构认为,上市有利于公司抵御周期性的行业风险,从国外的实践来看,黑石集团等许多股权投资机构都通过上市获得了长远发展,上市有利于加强对创投机构的监管,建议抓住创业板注册机制契机,试点推动创投企业上市工作,允许规范运作的优秀创投机构上市。
东方富海董事长、创始合伙人陈玮今年再次建议,利用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政策红利,把握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契机,制定相应标准,允许、鼓励、推动深圳符合条件的头部创业投资管理机构通过IPO、并购重组等方式登陆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也有一些机构持有保留意见,创投机构上市一旦变成公众公司后,所有的事情都会暴露在公众眼皮底下,无论是对被投企业还是创投机构本身而言都是一种压力,已经在新三板挂牌的机构其实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谁会成为第一个在国内上市的创投机构,业内都很期待,可能呼声最高的是深创投。各个方面都可以和黑石集团“媲美”,从管理规模来看各类资金总规模约4213亿元,足够大;管理基金的种类来看,深创投目前管理基金包括:146只私募股权基金,13只股权投资母基金,17只专项基金(不动产基金、定增基金等),足够全。截至2021年7月31日,深创投投资企业数量、投资企业上市数量均居国内创投行业第一位:已投资项目1309个,累计投资金额约714亿元,其中193家投资企业分别在全球16个资本市场上市,364个项目已退出(含IPO),业绩也可圈可点。
尽管政策还不明朗,但正如创投机构每次看到长期坚守的被投企业能最终IPO时的兴奋,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自己上市就实现了呢?
编辑:卓泳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