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前,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企业上市的钟声在深交所敲响,创业板正式步入注册制时代。
这一年,创业板统筹推进发行承销、上市、交易、持续监管、退市、投资者保护等一系列基础制度改革,探索延伸注册制改革在“增量+存量”市场的种种可能性。改革成效几何?有哪些亮眼的成绩?创业板如何在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发力?市场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时报独家专访了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他用数据说话,立体式的呈现了这一年来创业板的改革成效,以及资本市场助力中小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证券时报: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实施,同步推进增量与存量市场改革,担负着为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任务。请问如何评价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探索的效果?
潘宏胜: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一年来,创业板运行总体平稳,创新创业企业上市通道拓宽,板块吸引力持续提升,有力支持了双创企业成长和新经济发展。创业板已有12年实践,现有投资者超过4500万,在支持双创企业方面有一定积累。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创业板在推进试点注册制改革的同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在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推行注册制,统筹改革完善发行承销、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础制度,为全市场注册制积累经验。
第一,上市条件的包容性得到提升。创业板注册制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制定了更为多元、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简化发行条件,重点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据了解,改革以来至2021年8月23日,创业板注册制下新申报企业中有28家以第二套盈利上市标准申报,占比为5%。在182家公司新增注册制上市公司中,157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86%,分布行业达37个,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专业技术服务等前5大行业占比40%。
第二,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的制度安排得到优化。注册制下,再融资优化了发行条件、小额快速融资限额、批文有效期等安排,压缩审核注册期限。改革以来至2021年8月23日,172家公司实施完成再融资,合计融资1,651.87亿元,家数与融资金额均为历年年度最高。17家公司拟小额快速融资共35.03亿元。并购重组方面,放宽了定价机制、配套融资等方面的限制,支持上市公司同行业或上下游产业整合。改革以来至2021年8月23日,累计受理23家企业并购重组申请,8家已注册生效、交易金额共41.76亿元。据统计,创业板重大资产重组资产评估平均溢价率为6.65倍,2015-2017年并购高峰期超过7.5倍,注册制实施以来,该比例已下降至3.61倍,整体估值趋于理性。
第三,股权激励机制和模式更加简便灵活。创业板注册制下的股权激励引入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模式,允许授予价格突破50%的折扣限制,放宽激励对象范围,并将激励上限从过去的10%提高至20%。注册制实施以来,共有231家创业板公司披露246单股权激励方案,其中164单使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占比达66.67%。公司在满足获益条件后,可将股份分次登记至激励对象名下,激励模式更加灵活。
第四,常态化市场化退市机制逐步完善。创业板注册制对退市机制进行改革,新增了市值指标、复合财务指标,精简了退市流程,明确了新老退市制度过渡期安排。2020年以来,深交所共对7家创业板公司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其中2家因面值低于1元被强制退市,16家公司因触及新规财务指标被实施*ST,那些缺乏持续经营能力的僵尸或空壳公司已无法通过变卖资产或突击做大与主业无关的收入来规避退市。同时,通过破产重整、重组上市、资产出售等渠道拓宽了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正在逐步改善。
证券时报:资本市场承载着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金融与科技高质量循环的重要使命。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一年来,在推动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方面有何特色或亮点?
潘宏胜:“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突出硬科技特色。创业板的特色与差异化主要体现在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深度融合方面。应该说,改革实施一年来,注册制下相关行业新上市公司的发展势头良好,推动传统产业与“四新”深度融合取得了积极进展。
第一,积极开展自主技术创新,一些新兴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开始崭露头角。据统计,182家创业板注册制公司拥有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约1.5万项,66家公司正在开展所在行业的相关前沿领域研究,57家公司相关产品或技术属于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125家公司的主要技术、产品属于国际或国内领先。多家公司自主研发领先技术,已成为细分行业的龙头,有的产品还实现了进口替代。比如,有全球销量第一的半挂车生产企业,推动社会安防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楼宇对讲行业领先企业,以及具有原创性全棉纺纱布原材料生产技术的医疗材料企业等。
第二,与农业等传统产业有机融合,推动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据统计,182家创业板注册制公司中,94家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可以直接应用于现有产业,推动产业公司转型升级。比如,有的上市公司研发水稻、油脂副产品等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可推动传统农业和农产品向精准生产和高效利用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现代化水平;有的上市公司是环保水务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先进工艺在提高微生物量的同时改良其种群特性,在降低污染、减少能耗和总碳源需求量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第三,与传统制造业创新结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创业板注册制公司涵盖了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人力资源服务等多个方面,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等方面具有优势。比如,有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通过数字集成系统,深度嵌入制造业客户全过程的供应链服务,实现了服务与制造两业的融合创新;有的文化公司专注文化演艺活动策划、艺术创意设计制作,还参与舞美(灯光)工程类行业标准的制定。
第四,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结合,支持数字产业做大做强。不少创业板注册制公司涉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努力打造数字经济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企业有机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比如,有的上市公司作为IT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积极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帮助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零售业务转型和普惠金融等问题,促进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有的上市公司为大型国企提供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共享等信息系统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证券时报:今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业板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重要上市板块,注册制改革支持这些中小和民营企业的状况如何?
潘宏胜:“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大多是民营中小企业。截至2021年7月,工信部累计公布了三批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目前,1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在创业板上市,其中28家在注册制改革后新上市,合计IPO募资156亿元。不少“小巨人”企业登陆创业板市场后,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可以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并成长壮大。
从目前已在创业板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运行数据看,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行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统计,这些中小民营企业涉及22个行业,其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五大类行业有78家公司,占比为59%。二是研发支出力度较大。2020年,创业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支出约5,654万元,平均研发强度7.58%,28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三是头部公司业绩增长迅猛。2020年,创业板1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实现营收7.46亿元,同比增长11.14%;平均净利润9453万元,同比增长1.29%。市值排名前2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营收8.94亿元,同比增长22.37%,高于板块平均水平,平均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24.12%。四是高市值公司开始涌现。截至2021年8月23日,创业板“小巨人”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万亿元,平均市值80.88亿元,其中市值超过100亿元有26家,占比19.7%,排名首位的企业市值约859亿元。
责编|杨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