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曾遇到过,到不同医院就诊,上午做的检查,下午到另一家医院就不认可了,还得再做一次。最近,浙江全面推进省内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今后重复检查的情况将大大减少。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医保控费要求的全面落实,浙江的做法有推广之势。
浙江全面推进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
8月17日,浙江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开展检查检验项目标准化对码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浙江将全面推进检查检验互认共享工作,前期确定了93项检查项目和180项放射项目作为首批省内互认项目。
通知称,标准化对码是检查检验互认信息化的工作基础,标准化对码工作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试点单位要在8月20日前完成对码工作,并于8月底前全面上线互认系统,其余省级医院及地级市要在9月上旬全面完成对码工作。
据了解,浙江已建成全省检查检验互认共享门诊系统,今年10月底前将完成全部省级医院互认,并实现试点地市市域检验检查互联互通互认;12月完成全部地市市域内互认;2022年12月底前以地市为单位完成与省平台的对接,最终实现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互认。
浙江某三甲医院医生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最近其所在医院的HIS门诊系统将安装《全省检查检验互认共享门诊系统》,以后医生接诊时需按照这个系统指导操作。在保存病历时,系统会弹出患者所有互认项目,只有查看了报告才可以选择“互认”或者“不互认”,“不互认”需选择原因;在开立检查检验时,如果外院有该项目也会弹出互认页面。
试点推广效果良好
在浙江全面推广前,“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曾在嘉兴、杭州等地试点。
嘉兴市于2019年接入浙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成为省内首个与省级医院互联互通的县级市,今年以来,影像中心远程会诊71358人次,心电中心远程会诊9611人次,检验中心检验2901111人次,共享调阅69737人次。
据杭州网,7月5日12点首批11项互认指标试点开展以来,上线22天内,富阳区6家医院已实现调阅10.2万余人次、互认3458项次,节省医保基金、患者个人费用支出约113.5万元。以胸部CT单个项目测算,人均可节省检查用时2小时以上。
同时,改革也极大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如放射、CT、MR、DR等影像信息,按照统一标准格式上传至“健康富阳医学影像云”平台,患者诊断报告与影像图像同步实现1秒共享调阅,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弥补了检查检验技术人员紧缺问题。
此外,互认改革作为医改支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改变了临床检查检验路径依赖,也撬动了分级诊疗、医保支付、医务人员薪酬等更深层次的医疗改革,推动医疗机构回归公益属性,让医患之间更互信、更和谐。
杭州市富阳区“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数字应用场景改革工作获得肯定。7月15日,浙江省卫健委主任党组书记、主任张平同志在富阳专题调研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今年调研以来,看到最成熟、最有意义、最值得推广的数字化改革项目,富阳此项工作具有开创性、穿透性、闭环性。”
甘肃、河北也在加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可以做到合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减轻病人负担,但会减少检验设备和试剂等的使用,一些医生预计全面实施后,浙江省可减少20%-30%医学检查检验量。
浙江的这个做法,实际上是执行《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发〔2006〕32号),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医保控费要求的全面落实,浙江的做法有推广之势。
近年来,我国加快检验结果互认的政策频出。今年7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旨在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
2020年12月29日,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20〕29号。《指导意见》提出:卫生健康部门要制定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明确互认机构范围、条件、诊疗项目(内容)及技术标准等。《指导意见》还明确要求,2021年6月底前,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疗共同体内要实现检查资料共享和结果互认。
除浙江外,甘肃、河北近日也制定了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政策。
8月12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指出,今年,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检验、影像、超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8月13日,河北省卫生健康委、河北省发改委、河北省财政厅等八部门联合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若干措施》,《措施》提到:力争到2022年底,实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强同相邻省份的交流协作,推动省际间检验结果互认和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工作。
责编|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