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半年专项债发行将略有加速,在货币政策的协同下,供给压力比较温和;宽财政发力的时间主要在明年上半年,不在今年下半年;宽信用政策大幅放松的难度较大,基建改善弹性有限,财政对经济是“托而不举”。
我们在7月27日的报告《下半年没有“财政后置”》中提到,“下半年财政滞后提速和基建改善的空间有限,虽然今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大部分将在年内发行,但年底发行筹集的资金和部分未发完的额度可能会腾挪到明年使用,这给明年投资稳增长提供了更多储备”。
随着730政治局会议召开和更多公开信息披露,专项债的发行节奏、宽财政的发力时间等问题得以明确,我们的判断初步验证后,进一步更新如下:
第一,预计下半年专项债发行将略有加速,但大概率“花不完”,也可能“发不完”,在货币政策的协同下,供给压力比较温和;
第二,宽财政发力的时间主要在明年上半年,不在今年下半年,这是财政跨周期设计的体现,核心诉求是明年经济稳增长;
第三,考虑到隐性债务、影子银行、房地产等宽信用配合政策大幅放松的难度较大,基建改善弹性有限,财政发力对经济的作用是“托而不举”。
一、专项债发行将略有加速:大概率“花不完”,也可能“发不完”,供给压力温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1)“地方将预留部分专项债额度在今年12月发行,这部分资金需在明年年初支出形成实物工作量”;2)个别地区的财政相关人士表示,“在预留12月发债额度后,剩余新增专项债额度需在9月发行完毕”、“第二批专项债预计在9月发行,第三批预计在年底发。今年年内肯定要发完,但不要求用完”;3)相关部门在7月下旬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下半年发行的专项债规模将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虽然个别省份的发行安排不一定能反映全国整体情况,我们仍可以大致进行推测:
第一,今年1-7月新增专项债仅发行1.35万亿,占全年额度的37%,接下来专项债发行将略有提速;
第二,今年支出的专项债将在9月底之前发行,4季度发行的专项债不一定全部集中在12月发行,将有一定比例预留到明年年初支出;
第三,大部分专项债额度将在年内发行完毕,但仍然可能有少量发不完,一同预留到明年。
因为专项债的发行窗口延长到年底,后面几个月的发行规模不会较最近几个月有大幅提升。如果今年专项债全部发完,8-9月发行速度4000亿/月(最近3个月3700亿/月),那么4季度的发行规模为1.5万亿,月均5000亿。如果专项债发行全年额度的90%,那么4季度的发行规模为1.1万亿,月均3700亿(和5-7月持平)。
根据中债登的信息,到8月中旬专项债发行仍然没有加速(甚至比7月还慢),因此8月放量的难度已经很大,9月供给压力可能高于8月。货币政策如果在9月前后再次降准对冲MLF到期、配合财政发债,利率债面临的供给压力进一步缓和,不至于引发利率的系统性调整。
二、财政发力的时间:不在今年下半年,而在明年上半年,体现跨周期设计
下半年的财政空间明显不如去年。
之所以要预留部分专项债到年底发行、明年年初使用,意在为明年的稳增长提供更多资金储备,这是财政政策跨周期设计的体现,因此预计预留的规模不会太少。由前述测算,4季度专项债发行规模可能在1万亿以上,这将削减今年下半年政府性基金的支出规模。
此外,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下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为-0.6%,既低于今年上半年,也低于去年下半年。从结构上看,疫情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越来越向基本民生倾斜,对应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领域的支出增速较高;传统基建领域则比较弱势,对应城乡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出增速较低。由于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可以作为项目资本金,其投向变化削弱了传统基建投资的乘数效应。
如果以两会财政预算报告的数字为准,下半年预算内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7.9%)将高于今年上半年(1.1%),但低于去年下半年(19.1%);如果扣除1万亿专项债,下半年财政支出增速将下降至3.0%,较上半年几无改善。
部分政策开始为明年蓄力。
我们在6月10日的报告《临近年中,宏观层面正在发生哪些变化》中讨论了经济形势,认为下半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初始阶段回落斜率相对平缓;明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适逢20大召开在即,稳增长诉求将有所提升。7·30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宽财政的发力时间已经指向明年上半年,近期部分政策开始蓄力。
货币政策方面,7月初的全面降准确认了流动性环境将保持偏松的状态,为后续宽信用、宽财政提供有利环境。预计下半年还会有降准,主要是置换到期的MLF、对冲政府债券供给压力;LPR报价下降只是时间问题,触发因素可能是连续两次降准的累积效应,也可能是定向降息,即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息再贷款,提升其对碳减排领域的支持力度。全面降息(政策利率下调)需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信号确认,预计兑现时点更靠后。
发改委项目审批方面,
三、财政发力的空间:宽财政需要一系列政策协同,基建边际改善但弹性有限,对经济作用“托而不举”
宽财政远不止于专项债提速,需要更多政策协同配合。
专项债在地方投资中的占比不高。当前每年全口径基建投资规模约20万亿,对比今年专项债新增额度3.65万亿,占比不到20%。由于专项债在基建项目中作为资本金的规模非常有限,乘数效应不高,因此不是地方投资的最主要来源。
预算外地方债务仍扮演主要角色。截至2020年底,广义政府债务存量103万亿,其中国债21万亿,地方债25万亿,地方隐性债务(城投公司带息债务)则达到57万亿。因此在预算内债务之外,还有规模更大的预算外地方债务,这是地方投资的主要来源。
预算外债务偿还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预算外地方债务的主要来源是城投债、表内银行信贷和表外影子银行,由于项目收益普遍不足以覆盖本息,因此债务偿还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2020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上升到94%,“土地财政”进一步强化。
以上现实决定了宽财政的前提是宽信用,而宽信用则是一系列政策协同配合的结果,涉及地方债务整顿、金融监管、房地产等多个层面,远不止于专项债提速。十九大以来,高层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淡化增长数量,地方举债投资的动机弱化,这又涉及地方激励考核问题。
部分政策难有大幅放松,对宽财政的力度谨慎乐观。
例如影子银行,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放松不会太快;隐性债务方面,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7月财政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银保监会15号文先后落地,地方财政纪律整顿、隐性债务风险防控的政策基调难以逆转;房地产方面,当前仍然呈现结构性过热状态,近期部分地区的严格调控政策初显成效,显然放松监管的可能性更低。
明年上半年宽财政发力后,基建增速将边际改善(从3%到5%左右),但很难大幅反弹(到6%以上)。考虑到地方约束因素较多,中央主导的基建占比可能有所提升,方向上更加侧重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因此,对宽财政的实际力度应谨慎乐观。
明年稳增长将是一系列组合拳,包括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鼓励制造业投资(专精特新)、加大外贸企业支持力度,减缓出口回落、保障就业和基本民生,促进消费复苏等。在跨周期政策的调节下,预计明年经济下行压力缓和,但回落的方向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