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中社APP
登录
告别“躺赢”!浮动费率时代,中银基金的“可复制”投资

在资本市场的漫长征途中,真正的变革往往始于一个微妙的共识。当旧的平衡难以为继,新的秩序便在行业的集体反思中破土而出。 

长期以来,一个核心的困局萦绕在投资者心头:当基金净值随市场大幅波动时,为何管理人的报酬却能“旱涝保收”?这道横亘在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鸿沟,侵蚀着信任的基石。改变,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折的号角由监管层吹响。《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出台,明确指向了“浮动费率”这一革命性的机制。它远非简单的费率调整,而是一次深刻的理念重塑,旨在将管理人的利益与持有人的体验深度绑定,真正实现“同甘共苦”。 

改革的浪潮,需要实践的航船来承载。今年5月,市场迎来了首批浮动费率基金的集体启航。它们作为探路者,驶入了未知的水域。Wind数据显示,至10月末,首批26只产品交出的成绩单令人鼓舞:平均约12.1%的涨幅,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更以事实证明,这一机制改革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 

市场的积极反响,验证了航道的正确,也为后续舰队注入了信心。第二批12只浮动费率基金相继“出发”,准备驶入这片充满希望的新蓝海。近日,又一只浮动费率新基金——中银品质新兴宣告即将发行。拟任基金经理李思佳所秉持的“可复制”投资哲学,恰好与这场改革的深层逻辑不谋而合。 

在李思佳看来,投资的真谛不在于昙花一现的业绩爆发,而在于构建一套能够穿越周期、持续积累认知复利的可复制框架。她始终强调要“敬畏市场”,认为“没有单一策略能永远有效,产品策略不能太过单一,否则单一风格在一年维度内可能持续跑输”,必须保持策略的灵活性以适应市场变化。 

这或许正是浮动费率时代下,投资者最需要的声音。 

应时而生:浮动费率如何重塑信任基石? 

公募基金行业曾长期困于“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模式,这种旧秩序如锈蚀的齿轮,难以啮合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的齿轮。为破解这一困局,监管层以费率改革为利刃,劈开陈腐的壁垒。 

浮动费率基金的诞生,绝非简单的费率调整,而是一场将管理人与持有人命运捆绑的深刻迁徙——它让收益与责任同频,让信任与回报共振。2025年5月,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出台,为浮动费率产品树立了制度罗盘,明确以“超越业绩比较基准”为核,重塑行业标杆。这一机制的精髓,在于以费率之“浮”回应业绩之“动”:当基金跑赢基准,管理费水涨船高;反之则自动下调,实现“奖优惩劣”的契约精神。这种设计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管理人的真实成色,迫使短期博弈让位于长期价值。 

以中银品质新兴为例,该产品采用“三档费率+双向浮动”机制:持有不满一年,按1.2%的基础费率收取;持有满一年及以上后,若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跑输基准3个百分点及以上,费率降至0.6%;若扣除超额管理费后跑赢6个百分点及以上且收益为正,费率则升至1.5%;其他情形按1.20%年费率确认管理费。这一设计不仅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更通过费率变化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 

对投资者而言,浮动费率基金最直接的魅力在于其实现了管理费与投资收益的“同频共振”。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下,管理人与投资者结成命运共同体;它引导投资行为长期化,为基金经理践行价值投资提供更稳定的资金环境;它也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以质量和创新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 

基准之锚:为“浮动”设立衡量标尺 

浮动费率机制将费率和业绩紧密挂钩,而业绩的衡量,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的业绩比较基准。它如同远洋航船的罗盘,为投资决策指明方向、划定航道。 

中银品质新兴的业绩比较基准由“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0% + 恒生指数收益率(使用估值汇率调整)×15% + 中债综合指数收益率×20% + 银行活期存款×5%”构成。这一多元化的设计,广泛涵盖了A股、港股、债券及现金等资产类别,精准契合了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的投资特色。 

拟任基金经理李思佳阐释这一设计背后的逻辑:“多元化的基准更能反映市场整体走势。涵盖股票、债券,包括A股和港股市场,更符合混合基金的投资特征,为投资者提供较为合理的业绩参考坐标。” 

相较于单一宽基指数,这种复合型基准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综合市场的运行态势,也为基金经理在不同宏观经济周期和市场环境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资产配置来获取超额收益提供了清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约束投资组合的风格漂移,确保投资策略始终锚定在既定框架之内。 

灵魂掌舵:李思佳的“可复制”投资哲学 

诚然,一艘航船能否行稳致远,不仅取决于其设计蓝图(浮动费率机制),更关键在于掌舵的船长及其航海哲学。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首批26只浮动费率基金成立以来,仅有8只跑赢基准。这凸显了在费率浮动之外,“人”的因素依然至关重要。 

李思佳的投资哲学,恰好与浮动费率改革的精神内核产生深刻共鸣。 

“我希望做的不是一个繁花一下子绽放然后就结束的产品,而是能穿越周期、持续积累的净值曲线。”她的这番话,道破了其对长期价值的专注。 

在她的投资字典里,核心词汇是“可复制性”与“认知的复利”。 

她深信,卓越的业绩不应是昙花一现的运气,而应源于一套能够不断迭代、持续优化的投资框架。她的目标是清晰且坚定的:从每一笔投资中汲取经验,让认知沉淀为可迁移的能力,从而追求方法论层面的持续进化。 

作为剑桥大学金融硕士,李思佳于2017年加入中银基金,从研究员成长为基金经理。她覆盖过周期(钢铁、煤炭)、金融地产和科技成长行业,全行业经历赋予她宏观视角和产业理解能力。她重视可迁移的投资能力,例如将从周期行业学到的“敬畏市场”心态应用到科技投资中。 

李思佳构建了一套完整且成熟的投资框架,孜孜不倦地追求复利增长。她认为,复利不仅体现在上市公司盈利的持续增长上,对基金经理而言,实现职业复利的关键在于清晰认知每次收益来源,并有效规避在不擅长领域的重大错误。这一投资框架成功融合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精髓:从宏观层面进行战略性判断,在中观层面分析行业周期和景气度,在微观层面聚焦具备核心竞争壁垒的优质个股。 

这套强调“可复制”与“认知复利”的投资哲学,并非纸上谈兵,已经过市场的初步检验。 

尽管李思佳正式管理基金时间只有2年,但其代表作中银战略新兴产业A的表现堪称亮眼:该基金近一年净值增长率达43.92%,超额收益率28.55%,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居前(96/348)。更重要的是,该基金展现了较高的夏普比率,这印证了她在追求收益的同时,对风险控制的重视,实现了其“打造高夏普比率组合”的目标。(业绩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止日期:2025.9.30;同类为股票基金-标准股票型基金-标准股票型基金,来源:银河证券,截止日期:2025.9.30) 

聚焦实战:捕捉新兴成长的确定性 

业绩数据是结果的体现,而投资过程则更能展现其框架的韧性。在李思佳的投资体系中,行业配置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她基于对宏观经济周期和市场趋势的判断,结合对各行业长期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构建多元分散、均衡配置的投资组合。 

实战案例是检验投资理念的最佳标尺。2024年初,李思佳基于对市场环境的审慎分析,前瞻性配置银行板块。这一决策不仅帮助组合规避后续市场下行风险,还带来显著超额收益。她分析:“银行用资产负债表调节利润表,盈利稳健性好于煤炭等板块。”同年7月,她敏锐判断市场定价过于悲观,及时进行仓位调整。这种灵活应对能力,正是其投资框架有效性的体现。 

在把握宏观周期和行业轮动的同时,李思佳擅长从长期产业趋势中捕捉成长机遇。她特别关注匹配国家战略转型方向的新兴行业,认为在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交织的背景下,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兴科技产业发展是未来具确定性的主线之一。 

科技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是李思佳重点关注的领域。她指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自主可控、高端制造等新兴科技行业蕴含巨大长期成长空间。“这些领域的投资逻辑,既从业绩增长角度,也匹配社会发展需求。社会进步需要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无论是AI还是机器人,都符合这一趋势。” 

李思佳善于捕捉新兴科技行业的“戴维斯双击”阶段,即估值提升和业绩增长产生共振的时期。她认为,当关键技术完成从0到1的突破并走向应用时,市场往往迎来巨大投资机遇。她会紧密跟踪技术突破后的商业化进展和市场反应,判断投资机会的可持续性。 

在风险控制方面,李思佳拥有独特而系统的见解。她通过均衡组合的Beta来源、把握行业核心交易矛盾、确保个股安全边际来实现风险控制。为降低组合波动率,她采用行业均衡配置策略,避免对单一行业或风格因子过度暴露。 

她将“打造高夏普比率的组合”作为目标,注重风险调整后收益,追求长期稳健的净值增长,致力于实现“熊市少跌,牛市能跟”。 

她强调:“基金经理时间有限,市场信息无限,必须投入到可复制、可积累复利的地方,包括产业理解、市场定价理解和市场周期理解。” 

布局之眼:聚焦科技成长与ROE改善两大主线 

面对当前在4000点附近震荡的市场,李思佳将其定义为“牛市中途的蓄力阶段”。她指出,这一阶段往往伴随结构的重构与热点的切换,波动中孕育着新的机会。“指数系统性风险有限,但结构性分化将愈加明显。投资者应保持均衡配置,避免过度押注单一方向。” 

基于此判断,她重点关注两类资产:一类是代表产业变革方向的科技成长资产,如AI算力等具备明确成长逻辑的领域;另一类则是基本面出现积极变化的ROE改善型资产,如部分供给端优化、盈利稳定性提升的传统周期行业。她特别强调:“成长资产赋予组合弹性,ROE改善型资产则提供稳定器。关键在于,对高波动资产的配置必须建立在高度确定性的认知基础上,否则将损害组合的整体夏普比率。” 

展望未来,李思佳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长期路径充满信心。她指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传统信用驱动模式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转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从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宏观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内生动能正在积聚,信用周期逐步趋于收敛,这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资产荒”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她认为A股市场经过充分调整后,长期配置价值日益凸显。随着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完善和居民资产配置的优化,更多中长期资金有望持续流入,为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浮动费率基金的产品特性,李思佳也给出了客观中肯的评估。她提醒投资者,浮动费率基金本质仍具有相应的波动风险,并非保本保收益的工具。她认为,这类产品尤其适合三类投资者:具备长期视角的配置型投资者,能够通过长期持有享受复利效应与费率优化的双重红利;对费率机制敏感、追求利益绑定的理性投资者;以及认可专业机构价值、投资行为较成熟的投资者。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环境中,李思佳以“均衡配置”为盾,以“可复制的方法论”为矛,构筑起一道穿越波动的护城河。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从周期到成长,她始终在拓展能力边界与恪守投资纪律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她的目标从不局限于短期排名,而是立志成为那位能够真正陪伴投资者行稳致远的“长跑者”——在时间的沉淀中,收获持续而稳健的净值回报。  

业绩回顾:

中银战略新兴产业股票A于2015年11月26日成立,李思佳于2023年10月20日管理该基金。基金近五年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2020年度66.16%/20.66%,2021年度25.75%/0.03%,2022年度-19.96%/-17.10%,2023年度-16.54%/-7.89%,2024年度18.19%/11.17%,2025年上半年4.85%/0.79,2025年三季度34.54%/15.28%。 

中银战略新兴产业股票C于2020年12月11日成立,李思佳于2023年10月20日管理该基金。基金近五年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自基金成立至2020年度14.57%/3.60%,2021年度25.31%/0.03%,2022年度-20.29%/-17.10%,2023年度-16.87%/-7.89%,2024年度17.73%/11.17%,2025年上半年4.66%/0.79%, 2025年三季度34.38%/15.28%。 

基金经理无在管同类产品,同类产品为股票基金-标准股票型基金-标准股票型基金,来源:银河证券。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在少数极端市场情况下,基金投资存在损失全部本金的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该基金前,需充分了解本基金的产品特性及投资风险,并承担基金投资可能出现的亏损。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前,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并按照销售机构的要求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之间的匹配检验。本基金属于R3中风险等级产品,仅适合产品风险承受能力等级为C3及以上的投资者。本基金若投资港股通标的股票,将面临需承担汇率风险、境外市场风险以及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本基金的管理费由固定管理费、或有管理费和超额管理费组成,其中或有管理费和超额管理费取决于每笔基金份额的持有时长和持有期间年化收益率水平,因此投资者在认/申购本基金时无法预先确定本基金的整体管理费水平。由于本基金在计算基金份额净值时,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1.20%年费率计算管理费,该费率可能高于或低于不同投资者最终适用的管理费率。在基金份额赎回、转出或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发生时,基金投资者实际收到的赎回款项或清算款项的金额可能与按披露的基金份额净值计算的结果存在差异。投资者的实际赎回金额和清算资金以登记机构确认数据为准。本基金采用浮动管理费的收费模式,不代表基金管理人对基金收益的保证。

校对:姚远

声明:
券中社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参与评论
0/1000 参与评论
*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