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中社APP
登录
实探上海“模速空间”,解码AI初创企业的成长密钥

在上海徐汇区,有一处名为“模速空间”的创新之地,正吸引着众多人工智能领域初创企业的目光,包括算力运营商、AI医疗技术服务公司、工业等行业的垂类大模型应用公司在这里相继聚集。

近日,券商中国记者实地探访了模速空间,并与在这里驻扎的多家人工智能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试图揭开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发展背后的故事,探寻银行科技金融服务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记者通过走访观察发现,这些处于初创期的人工智能企业,在“模速空间”的探索之路上充满希冀,不过也实实在在地面临着例如融资、人才等方面的共性压力。

人工智能企业的“摇篮”

目前,上海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高地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据了解,至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经突破4500亿元大关。作为上海市打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平台,模速空间入驻企业已超100家。

位于上海徐汇区的模速空间,是全国首个专注于大模型的创新生态社区,于2023年9月正式揭牌。仅用时38天,它便让1.3万平方米的楼宇空间从毛坯状态转变为可“拎包入住”的载体。揭牌百日后,入驻企业数量超过50家,创新氛围日渐浓厚。

有关信息显示,模速空间还辐射带动徐汇区汇聚大模型企业近400家,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这一数量约占上海市备案大模型总数的61%,构建起涵盖算力、基模、大语言、端侧等基础设施,以及生命健康、消费、金融、文娱等垂直应用领域的产业链。

作为模速空间首批入驻企业之一,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企业无问芯穹副总裁兰斌表示,模速空间之于无问芯穹,犹如苗圃之于种子,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模速空间也帮助企业对接上下游资源。其提供的开放数据平台、测试评估平台、算力调度平台、融资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了大量资源和人才汇聚,为人工智能企业打造了适宜的成长环境。 

初创企业的困境与需求

然而,即便有模速空间这样的空间平台支持,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共性困难与挑战。

作为国内少有的专注于工业AI大模型与应用落地的企业,上海羚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启明分享了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公司产能能够跟上,但客户开发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市场需求未能充分打开;另一方面,市场上存在一些对人工智能系统认知不足的客户,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但质量参差不齐的解决方案。

“除了业务匹配问题,资金和人才也是初创企业面临的两大难题。”陈启明坦言,在资金方面,虽然投资平台众多,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需不断通过自身“造血”或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

而在人才方面,人工智能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但大部分人才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大型互联网企业,中小企业在吸引、发展和培养人才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从券商中国记者走访的几家企业来看,这些公司普遍成立的时间并不长,员工团队也较为年轻化。

同样在谈到初创类的人工智能公司在发展初期所需要的支持时,兰斌也提出四方面需求:一是税收与补贴、数据开放与合规指导,二是早期融资渠道和指导,三是⼈才对接、技术转化服务,四是建设共享算⼒基础设施和产业对接平台。

科技金融的更高期待

实际上,在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发展过程中,银行的科技金融服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科技金融部总经理钟泉告诉记者,从产业角度来看,模速空间的出现开创了一个全新领域,吸引了更多玩家参与,加速了各个产业的AI+进程,“对于银行来说,每一个爆发的产业都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去关注和跟随。”

从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浦发银行发挥集团资源,为企业提供投资机构引荐、政策申报指导等关键支持,这种“金融+生态”的支持模式正是科技型企业需要的服务。

对于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而言,在发展过程中仍对金融服务有着更多期待。兰斌提出,由于AI企业初期资产较轻,但研发投入大,对现金流非常敏感,因此希望银行能提供一些基于知识产权、技术能力评估的“轻资产融资”服务,如基于合同回款预期的信用贷款、用于算力采购的专项融资,或者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产品,以帮助企业迈过早期资金的难关。

此外,也有企业受访人表示,希望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利用自身金融生态资源,搭建平台,帮助初创企业对接大型客户资源、参与真实业务场景试点,联合上下游伙伴共同打造可落地的AI解决方案。

校对:赵燕

声明:
券中社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参与评论
0/1000 参与评论
*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