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中社APP
登录
中国银河证券章俊:资产重估重塑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

图片

编者按:在当前全球局势中,地缘冲突频繁,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美国近期出台的所谓“对等关税”,本质是贸易单边主义行径,严重冲击国际经贸秩序,给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与庞大内需市场的坚实底气,以强硬姿态有力反制。如今,中国经济彰显出强大韧性与潜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政策层面大力推动扩大内需战略,持续为市场注入活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中国资产重估带来的广泛而重大的投资机遇?证券时报特推出“中国资产重估”专栏。记者深度访谈众多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研究专家、投行领军人物和高科技企业负责人,深入剖析重估逻辑,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兼具实效性与前瞻性的参考视角。

虽然近期存在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的外部扰动,但中国资产的韧性日益凸显,“中国资产重估”的进程并未被打断。

近日,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而言,此轮中国资产重估既是市场对技术红利的定价重塑,亦是资源配置优化的必然结果。他指出,中国未来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将经历由“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逐步从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节点”升级为“系统整合者”。

章俊还表示,可持续的重估应建立在“技术突破-商业变现-资本反哺”的闭环上,应通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入长线资金平抑波动,实现价值发现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步提升。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章俊

推动资本从低效旧经济向高成长新经济迁移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谈及美国所谓“对等关税”对中国的影响,章俊使用了清代郑板桥的这句诗。在他看来,美方加征关税的“数字游戏”已经是强弩之末,对于中国经济的边际影响已经趋弱,对于美国经济、美元-美债体系的冲击反而更大。章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历史机遇,而中国权益市场表现也值得期待。

近期,多位业界大咖发声指出,中国资产重估仍在进行时。章俊亦有类似看法。他认为,从宏观层面看,中国资产重估的底层逻辑源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化,传统地产经济动能减弱,而以AI、新能源、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政策端“双宽松”周期与产业端技术突破形成共振,推动资本从低效旧经济向高成长新经济迁移。

从微观层面看,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提升了相关产业的盈利预期,加速企业从“概念验证”向“业绩兑现”转型,进而吸引全球资本重新评估中国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

“尽管仍需警惕外部经济波动与内部技术瓶颈的潜在风险,但以DeepSeek为代表的技术突破与政策、资本的协同,已为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占据更高附加值环节奠定基础。”基于此,章俊认为,中国未来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将会发生变化。

他提到,随着传统成本优势的弱化,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重构竞争优势,并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灯塔工厂”加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完整性与规模效应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成为稳定全球供应链的“压舱石”。面对全球产业链区域化、短链化趋势,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深化区域价值链整合,推动中欧班列等跨境物流网络建设,强化与东南亚、中东欧的产业协同。

“这一过程中,中国角色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转向技术标准与工业能力输出,既缓解国内产能压力,又带动东道国产业升级,形成‘共生型’价值链。”章俊指出。

A股和港股表现或呈结构性分化

章俊还强调,中国资产重估的逻辑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本身,更在于政策红利、全球资本再平衡与产业生态协同下的价值再发现,具备多维驱动力的行业将引领下一阶段估值跃迁。在他看来,除了算力、数据、算法外,人形机器人及智能硬件、半导体及汽车电子、AI医疗、材料与量子计算等板块都将迎来估值重估。

当产业发展与估值迎来系统性变革,势必也将导致投资逻辑的转变。章俊认为,未来三到五年,中国资产配置逻辑的核心变量将转向“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的政策导向与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与内需重构或成主线。地缘格局重塑下,供应链安全与自主可控主题的重要性将系统性抬升。同时,资本市场改革与金融开放深化将优化资产定价效率,但需警惕全球滞胀风险与国内资产负债表修复的阶段性扰动。配置策略需兼顾政策红利、盈利能见度与估值安全边际的平衡。

具体而言,章俊指出,横向对比全球主要市场,当前港股和A股的估值仍处于中等水平,与此同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财政发力提振内需,科技自主创新深化,叠加外资回流与居民储蓄向权益市场转移等,都将进一步支撑估值扩张。

不过他也表示,未来两地市场的表现或呈现结构性分化。其中,港股以科技股为主导,受益于全球资金对AI、人形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的重估,且外资流动便利性高,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下更具吸引力;而A股则更多反映内需复苏与政策驱动的传统经济修复,如消费、基建等领域。

然而,两地市场的联动性仍存。章俊表示,一方面,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核心资产,强化了港股对A股的先导作用;另一方面,A股科技产业链与港股存在交叉持股或业务协同,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将形成共振。

“因此,短期分化或源于市场结构差异,但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资本市场开放将推动两地共同受益于系统性重估逻辑。”章俊指出。

外资的流入结构或转向主动与被动并重

在这轮中国资产重估叙事中,多家外资都表达了对中国资产的看好,并相继加仓、增资。不过据机构统计,主动型长线外资仍在观望中。

对此,章俊表示,A股与港股在估值上有优势;政策层面上,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资本市场开放举措等均为外资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流动性支持;再叠加中国在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突破,这都契合外资对长期结构性机会的偏好。

章俊认为,主动型外资的实质性进场仍需等待两大信号:一是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性验证,二是政策落地与市场预期的匹配度。

“短期看,若二季度经济数据超预期改善,或政策进一步加码,可能触发配置型资金的战术增仓”。章俊表示,中长期则需依赖盈利增长的持续性,尤其是科技、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兑现。在此过程中,外资的流入结构或将从当前的被动资金主导转向主动与被动并重,市场定价权亦随之向更注重基本面的价值投资逻辑倾斜。

应完成“技术突破-商业变现-资本反哺”的闭环

就当下而言,章俊指出,中国资产重估的进程目前呈现情绪与基本面交织的特征,但尚未脱离早期阶段。而且,尽管他强调了中国制造业的完整性与规模效应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但同时也指出,关税与地缘博弈对中国构成挑战,美国推动在岸生产及技术封锁,迫使中国加速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以突破“卡脖子”环节并增强供应链韧性。

就如何推动中国资产重估可持续,他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与产业转化效率是关键引擎。章俊表示,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突破虽带来估值跃升,但需进一步向底层技术攻关延伸,并通过开源生态和商业化落地形成正反馈循环。若仅依赖工程优化而非底层创新,技术溢价或难以维持。

二是,政策工具箱的精准性与连贯性至关重要。他认为,当前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双宽松”虽能提振市场信心,但需通过结构性工具引导资本向硬科技领域聚集,同时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对政策空间的挤压。此外,民营经济活力释放需配套制度保障,以巩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微观基础。

三是,全球资本再平衡需与基本面改善形成共振。章俊认为,尽管国际资本因估值洼地加速流入,但中长期配置意愿取决于企业盈利与ROE的实质性修复。当前A股盈利增速仍处于筑底阶段,需通过消费复苏、出口结构升级夯实增长动能,避免重估沦为单纯流动性驱动的“估值游戏”。此外,地缘博弈下的技术断链风险需通过产业链韧性建设对冲。

四是,市场定价机制需与产业升级动态适配。章俊认为,可持续的重估应建立在“技术突破-商业变现-资本反哺”的闭环上,通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入长线资金平抑波动,实现价值发现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步提升。

责编:罗晓霞‍‍‍

排版:王璐璐‍‍‍‍‍‍‍‍‍‍‍‍

校对:彭其华‍‍

声明:
券中社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参与评论
0/1000 参与评论
*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