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丨畅通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推动内蒙古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小伟 2021-07-13 09:1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证券时报社推出“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大型系列报道,旨在弘扬资本市场正能量,传播资本市场好声音,为资本市场好风景打call,建言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献礼建党100周年。

全面落实“零容忍”理念 推动内蒙古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专访内蒙古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田斌

近年来,内蒙古资本市场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直接融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643.5亿元,1家新三板公司进入全国首批新三板精选层;今年5月10日,1家企业在深交所主板敲钟上市,打破了内蒙古9年没有新增首发上市公司的困局。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工作,成为内蒙古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的突破口,探索出了“扶龙头、推上市、强产业”的内蒙古资本市场发展新模式。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围绕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推动内蒙古资源、能源、稀土、农牧等优势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成为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日,证券时报“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大型主题报道采访团走进内蒙古,对话内蒙古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田斌,总结内蒙古资本市场发展成果,展望未来发展路径,献礼建党100周年。

推进企业上市取得成效

证券时报记者:在推进企业上市方面,证监局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田斌:去年7月,内蒙古新三板挂牌企业大唐药业晋级新三板精选层,成为全国首批晋层企业之一,也是内蒙古第一家新三板精选层企业;今年5月,大中矿业在深交所主板敲钟上市,实现内蒙古9年来新增A股上市公司“零”的突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自治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金融及市场服务机构各个方面的辛勤努力。

一是深入实地调研,提升服务质效。证监局多次到兴安盟、通辽市、呼伦贝尔等资本市场欠发展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细致了解全辖区上市后备资源实情,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分类管理,动态跟踪,协调组织专家对企业上市进行会诊,一企一策,对企业进行政策指导。

二是坚持关口前移,压实中介责任。坚持落实好证监会辅导备案监管要求,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积极开展辅导验收现场检查,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

三是优化内部流程,监管服务并举。强化服务意识,持续提高工作效率,辅导备案材料“即备案,即公示”,辅导验收“即申请、即启动”已成为固定机制。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优化企业上市营商环境、完善上市工作保障机制。推动自治区政府与上交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完善支持企业上市的相关奖补政策和产业化支持政策。通过自治区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机制,推动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截至6月底,辖区已正式报证监会发行审核企业2家,拟发行上市辅导备案企业共9家,自治区已经构建成“孵化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梯次推进格局。

证券时报记者:202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下称《意见》),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证监局有哪些措施?

田斌:按照《意见》要求和证监会相关工作部署,内蒙古证监局积极推动《意见》在自治区落地生根。

一是统一思想,为落实《意见》打好基础。成立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领导小组、制定落实《意见》任务分工表等。

二是内外联动,为落实《意见》同向发力。推动自治区政府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方案》,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纳入《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金融发展与改革规划》,通过全区金融工作新闻发布会及媒体宣传报道,向社会通报内蒙古证监局贯彻《意见》具体安排。

三是明确重点,为落实《意见》扎紧篱笆打好桩。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双轮驱动”作为监管工作的关键抓手,努力形成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长效机制,并在把好上市公司入口关、严格落实退市新规、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开展更多工作。

四是坚持监管姓监,全面落实“零容忍”执法理念。紧盯“关键少数”,严厉打击说假话、做假账等恶意违规行为。重点关注公司信息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承诺履行等事项,进一步加大对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忽悠式重组、违规减持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从严监管“三高”并购重组等。

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在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风险方面,证监局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田斌:按照“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总体要求,内蒙古局扎实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中国证监会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各项决策部署,成立防范和化解风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防范和化解辖区资本市场金融风险各项工作,建立各处室、各条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机制,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形成风险化解合力。

一是上市公司风险得到有效遏制。坚持控增量、化存量的原则,动态监测高风险公司;充分发挥“穿针引线”作用,推动地方政府纾困基金、市场中介机构为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设计提供个性化的救助方案,确保纾困措施起实效。经内蒙古证监局协调,上市公司赤峰黄金获得3亿元纾困资金,不但走出资金还款困境,公司经营情况也大幅好转。2020年内蒙古证监局共向地方政府报告风险情况29次,全年累计化解高比例质押公司2家,风险类上市公司5家,辖区上市公司风险化解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是公司债券违约风险防控成效显著。以“五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为依托,通过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和自治区议事协调机制,坚持与地方各级政府信息共享,多维度研判债券违约风险等级,妥善处置苗头性兑付风险。2020年,辖区完成10只债券到期兑付、15只债券回售、10只ABS兑付,无新增实质性违约公司债券。

三是私募风险实现可测可控。强化科技监管手段,常态化开展风险排查,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充分运用行政监管措施、行政处罚、建议中基协注销、移交公安部门等多种手段,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及时向市场主体及投资者表明“零容忍”的监管态度,同时综合运用监管会议、线上点名、监管培训、投保投教、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为辖区行业立规矩、明底线。2020年,通过核查促成1家私募管理人就已到期违约基金与投资者达成和解,为投资者挽回近1亿元的投资本金。

四是疫情期间风险防范化解积极有效。内蒙古证监局快速响应国家、自治区和证监会系统抗击疫情的各项政策措施,多点防控,体现监管温度,积极倡导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辖区内市场主体通过捐款捐物、组建医疗队驰援湖北,用实际行动体现了特殊时期的责任担当。

证券时报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证监局层面如何把握和落实?

田斌:作为证监会派出机构,最根本的职责就是要把证监会党委关于资本市场监管发展的部署落实到位,用实际行动践行“三新”,立足辖区监管工作实际,把“三新”要求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一是要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把党中央决策和证监会党委工作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用政治指南针为资本市场服务内蒙古经济发展定位定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把“两个维护”落实到谋划和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二是要增强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补课充电的紧迫感,努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自觉坚持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切实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在吃透党中央精神上下苦工,在结合实际具体化、创造性抓落实上做实功,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三是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抓好重点工作和风险防范化解精准拆弹,坚持抓早抓小,善于查找风险隐患,及时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牢记保护投资者职责

证券时报记者:在投保投教方面,证监局主要开展了哪些富有特色的具体工作?

田斌:内蒙古证监局始终践行资本市场监管工作的人民性,牢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监管部门的首要职责,结合辖区特点,全方位推进民族地区投保投教工作。

一是全面构建辖区“大投保”新格局。通过联合开展各类投保投教活动,进一步强化与中证中小投服中心、上交所、深交所、中证协等系统单位和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内蒙古银保监局、自治区金融监管局、公安厅、法院、团委、教育厅等地方部门的沟通协作,积极构建“政府职能部门、证监局、自律组织、市场主体”四位一体的投资者保护工作体系。与自治区公安厅签署《关于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合作备忘录》,建立打非沟通协作机制。

二是深入推动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积极主动对接自治区教育厅,成功签署《关于加强内蒙古辖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并联合向辖区各高等院校、各盟市教育部门下发文件,成为系统内首家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签署备忘录的单位;成功与上交所、内蒙古大学、辖区证券公司签订投资者教育“进高校”合作备忘录,成为系统内首批签订合作备忘录的派出机构;指导投教基地编写出版首本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财商读本《青少年金融探索之旅》;协调自治区团委面向辖区57所高校开展《股东来了》校际联赛,推动在高校设立投资者教育分基地,开设线上直播课堂,作为高校选修课、第二课程进行推广,连续三年举办高校股票模拟交易大赛。

三是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实践工作快速发展。与内蒙古高院联合发布《关于完善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工作的意见》,与呼和浩特市中院、金融仲裁院、青城公证处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成立自治区首家法院证券期货纠纷调解室;推动辖区两家证券公司与中证中小投服中心签订小额速调合作协议;内蒙古证监局“公证提存化解投资者与证券公司理财产品业务纠纷案例”入选全国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十大典型案例”。2020年,指导中证资本市场服务中心内蒙古站受理纠纷调解案件15件。

内蒙古如何做大做强“上市方阵”?

2021年6月,呼和浩特市新城宾馆,来自自治区政府、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内蒙古证监局、企业、银行、证券公司、会所、律所、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基金、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的250多人齐聚一堂,一场自治区金融支持企业上市行动全面打响,这就是自治区服务企业上市“天骏服务计划”,旨在做大做强“上市方阵”。

这个计划是内蒙古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厅际联席会议依托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培育自治区上市后备企业的专项工作计划。培育主体是进入自治区上市后备库的企业,分为ABC三类:A类是上市材料已报证监会或交易所受理的企业,B类是已进入上市辅导备案的企业,C类是经可行性评审会筛选后重点关注培育的企业,后备库中的企业根据经营情况和上市进程进行动态调整。通过融资、融智、融信为入库企业提供定制服务“五部曲”:上市专家分阶段全程陪伴式服务;上市核心关键人才定向培养;上市进程中堵点难点集中攻关的公共服务对接;上市前资金需求的多元化配置;政府各类政策、市场各项资源的集合对接。

推上市

一段时期以来,内蒙古资本市场基础相对薄弱,培育企业上市的工作艰巨而复杂。不过,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紧紧围绕党中央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战略定位,对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企业、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的支撑企业、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骨干企业重点孵化上市,探索出“扶龙头、推上市、强产业”的内蒙古资本市场发展新模式。

制度建设先行。继出台了《自治区推进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之后,2021年初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方案》、《2021年自治区推动企业上市工作计划》、《自治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护航服务举措》,大力推进企业上市。通过建立自治区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机制,建立拟上市重点企业名单,做好精准聚焦、及时跟踪和全力保障服务,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协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合力解决企业在上市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内蒙古建立了金融服务对接机制,组织开展牵头银行服务,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全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为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依托区域股权市场大力开展非上市企业股权托管服务,为股份制企业规范改制和未来上市打好基础。搭建平台推动金融、投资机构与企业对接,为重点企业提供投贷联动服务,保障企业上市前期资金需求。大中矿业、金海股份、威丰电磁等企业进一步获得金融机构支持,保证了企业生产运转,为上市奠定稳健的资金基础。同时,内蒙古还加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补贴力度,2014年以来对全区140家企业拨付各类直接融资补贴1.12亿元,降低企业直接融资成本。

在推进企业上市的过程中,“走出去”成为内蒙古的重要路径。一方面,积极与各交易所对接,引入智力支持,利用专业力量推动资本市场发展,通过培训、调研、实地指导等方式,提升各盟市和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自治区及相关部门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召开专题会议推进企业上市进程。大中矿业、欧晶科技、新华发行等多家企业,涉及的土地、房产权证办理、国有产权历史沿革等问题得到高效处理,加快了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步伐。

一项项行动的部署,展现了内蒙古大力推动企业上市的力量与格局。多方合力下,内蒙古资本市场也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20年7月27日,大唐药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2.89亿元,并成功晋层新三板精选层,成为全国首批精选层挂牌企业;2021年5月10日,大中矿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9.66亿元,打破了自治区在A股市场9年的沉寂;2021年6月,优然牧业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乳业上游第一股”;此外,欧晶科技、新华发行2家企业首发上市申请正在证监会审核进程中……这些都成为内蒙古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建设的成果。

增量之外,内蒙古上市公司的存量优化也在路上。内蒙古境内上市公司去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731.50亿元,3.19%的同比增幅高于全国上市公司营业收入2.5%的增幅。伊利、蒙牛、北方稀土等一批龙头型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内蒙古实体经济稳健运行的“基本盘”。

值得注意的是,实体类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达到57.58亿元,同比增长22.12%,远超营收和净利润增速;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为3.17%,研发强度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连续6年实现正增长,比全国上市公司2.6%总体研发强度高出0.57个百分点,也创内蒙古国内上市公司历年研发强度的最高水平。

强产业

扶龙头、推上市、强产业的内蒙古式资本市场发展新模式,彼此之间并非分割,而是互相促进。以乳业为例,呼和浩特锚定“十四五”推动乳业振兴的新目标,有序推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两大区块”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让“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加速迈进。其中,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被称为呼和浩特的“一号工程”,该项目建成后,伊利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可以实现“再造一个伊利”目标。同时将带动50万人就业,预计GDP贡献突破1000亿元。而优然牧业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奶生产商、中国最大的奶牛育种企业、中国最大的苜蓿草进口商和反刍动物饲料提供商,其赴港上市,同样与呼和浩特培育孵化的乳业强企、推动世界乳都建设、奶业振兴战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密不可分。

整体来看,内蒙古资本市场发展已经形成凝聚共识、乘势而上的新格局。未来,内蒙古将进一步紧紧围绕“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按照“培育上市公司、延长产业链、聚集优势集群”路径,大力推动资源、能源、稀土、农牧等优势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护航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畅通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做好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访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姜华

“十四五”开局之年,以大中矿业在深交所主板上市、优然牧业在港交所上市为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推进企业上市实现“开门红”。如果说企业上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那么内蒙古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从更广阔的视角折射出新趋向。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全区融资总量稳定增长,信贷年均增长超1000亿元,2020年直接融资较上年同期增长42%;融资结构逐步优化,中长期贷款、中小微企业贷款大幅增长,企业上市有突破性进展;融资成本稳步下降,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明显;融资环境有效改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以下称“内蒙古金融局”)对当地金融发展近况作出的最新判断。

内蒙古在自然资源、生产成本和不少产业方面拥有优势,但是也面临产业结构、市场规模、人力资源、资本市场基础薄弱等短板。内蒙古金融局是如何扬优避劣,使全区金融服务从跟着走、同步走向领着走转变,由一般服务向专业、精准、直达、高效转变,在服务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的?下一步又将如何夯实提质增效、继续破题新发展格局呢?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姜华。

资本市场新突破

证券时报记者:内蒙古金融局在推进企业上市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积极进展,目前企业上市储备情况如何?哪些因素成为取得这些突破的助推力?

姜华:整体来看,全区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形成了以公共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三个服务”为抓手,“企业主动、政府推动、机构带动、社会联动”的工作格局和“储备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

为加快企业上市进程,我区建立了推进企业上市厅际联席会议机制,建立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做好精准聚焦、及时跟踪和全力保障服务。针对重点上市企业,建立主办银行服务机制,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紧紧围绕党中央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战略定位,我区对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企业、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的支撑企业、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骨干企业重点孵化上市。

目前,40家自治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中,已报在审企业3家,进入上市辅导企业9家,进入培育孵化企业28家。上市后备企业实现了12个盟市全覆盖,大中矿业成功上市,使巴彦淖尔市实现了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呼伦贝尔市、兴安盟2个上市企业空白盟市积极培育企业,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企业上市。

与此同时,自治区政府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建立合作机制,携手推进企业新三板挂牌工作。今年5月,自治区政府与全国股转系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挂牌企业后备资源挖掘培育、推动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全区资本市场呈现境内、境外市场并重、“主板+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梯次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推动力因素来看,一是研究推出《自治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护航服务举措》,综合公共服务、金融服务和法律服务,集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股权中心和证券交易所专业机构的合力,共同为临门一脚拟申报IPO的上市后备企业提供辅导和支持。

二是对重点企业提供跟进服务,更新自治区上市后备企业工作台账,针对重点企业上市进展情况列出台账,重点推进。大中矿业、欧晶科技、新华发行等多家企业涉及的土地、房产权证办理、国有产权历史沿革等问题得到高效处理,有力加快了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步伐。

三是启动金融支持自治区企业上市行动,推动农行内蒙古分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牵头行服务全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保障了企业上市前期主业稳步发展。

四是加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补贴力度,2014年以来对全区140家企业拨付各类直接融资补贴1.12亿元,有力降低企业直接融资成本,提升了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在加强调研指导及培训、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外联对接等方面,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证券时报记者:在提升资本市场对内蒙古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方面,下一步有哪些计划吗?

姜华: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内蒙古也存在着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发展不均衡,部分企业上市内生动力不足、规范运作不够等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协同发力,合力推进企业上市进程。下一步,内蒙古金融局将着力从三方面推动企业上市进程,提升资本市场对自治区实体经济的支持。

一是全力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完善梯次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服务格局,做好“扶龙头、推上市、强产业”,按照“打造一家上市公司、延伸一条产业链、壮大一个产业集群”的路径,全力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利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二是联合各地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各金融机构挖掘企业资源,动态更新上市后备企业梯队,继续深化与沪深交易所和全国股转公司战略合作。加大创投、风投和私募基金与优质上市后备企业的对接,服务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早日进入资本市场。

三是充分发挥自治区推进企业上市厅际联席会议机制和企业属地政府的作用,做好涉及企业上市的公共服务、金融服务和法律服务,对潜在上市优秀后备企业进行联合会诊,建立问题清单和工作台账,有力、精准、高效服务重点企业上市进程。

债券市场信用环境领先

证券时报记者:内蒙古全区债券市场信用环境全国领先,这得益于哪些因素?

姜华:2018到2020年度全国债券违约集中爆发,自治区加大债券市场信用环境建设,化解了债券违约、股票质押平仓两道风险。连续三年在公开债券市场没有实质性违约,辖区内没有发生上市公司股票质押强制平仓。在维护自治区金融生态工作中,自治区金融局协同发改委、人民银行、证监局、银保监局探索形成了破解债券兑付危机的有效方法。

一是协调银行“以贷化债”,对企业即将到期债券,协调金融机构及时给予流动贷款支持,化解到期兑付风险,优化债务结构。

二是“流动性风险防控基金+银行贷款”综合置换,对企业出现的暂时资金流动性困境,及时协调利用自治区设立的流动性防控基金,同时配套金融机构贷款进行综合置换。

三是对政府融资平台类到期债券进行“政府应急资金+盘活资产”有效处置,在启用应急资金的同时,召集债券投资人达成展期协议,发债主体及时盘活资产,偿还应急资金并回售展期债券。

四是借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集中收购违约债券”,如2016年博源集团30亿元债券违约后,协调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对债券进行收购,人民银行总行将其列为将违约债券转化为普通债权、保留债券所有权利的典型范例。

五是出台措施形成长效机制。自治区成立“双百亿基金”(100亿元企业流动性风险防控基金和100亿元企业纾困发展基金),用于化解股票质押、债券违约有关风险。同时实施信用债到期日管理办法,加强对债券兑付工作的监测和预警,推进各类债券如期兑付。

数据显示,近三年全区兑付债券2246只,兑付资金7470.4亿元,良好的环境得到资本市场有效回报:2020年新增债券融资2585.56亿元,同比增长43%,企业债券利率平均降低2%。

证券时报记者:内蒙古在地方商业银行股权登记托管工作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这方面有哪些经验?

姜华:股权登记托管是金融市场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辅助金融监管、协助地方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自治区金融局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聚焦银行类机构托管,聚焦托管服务监管,聚焦挖掘托管价值和潜力,探索创新,深入推动。

一方面,我们率先联合市场监管、人民银行、银保监、证监、高级法院等五部门印发《关于规范开展非上市企业股权集中登记托管和股权质押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在部门联动、登记托管信息对接机制建设、农信社股权质押、基金财产份额登记试点等方面均有创新。六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登记托管是全国首例,对股权登记托管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和积极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聚焦监管手段提升,率先实现股权登记托管全过程、多维度服务监管,做到事前防范风险、事中及时预警、事后定期报告。

在此过程中,我们聚焦地方商业银行,托管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位,托管效益初显。截至2020年底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托管488家企业,登记股东共68000余户,股本总额约650亿股。其中:累计完成全区155家地方商业银行托管,托管地方银行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位,在服务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之外,股权登记托管也是企业开展股权流转和股权融资的重要保障。进行股权登记托管,有利于规范企业股权管理,促进股权质押规范化,扩大企业股权融资规模。目前已累计办理股权转让约1000笔,转让金额约15.92亿元;股权质押100余笔,质押融资金额约21.24亿元。

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

证券时报记者:在全国来说,内蒙古的地方金融立法工作走在了第一方阵。《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是自治区地方金融领域首部立法,其特色和意义包括哪些?

姜华:2020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并于去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内蒙古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提升我区地方金融治理能力、推动地方金融法治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我区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以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为主线,不仅包括对“小金融”(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管,还涵盖了对“大金融”(全口径的金融)的风险防范与促进发展。系统化和体系化是《条例》最突出的特色和亮点。通过立法,我们确定了三级机构法律主体地位,明确了各级监管部门的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建立了权责一致、三级联管的监管体系和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的监管机制。

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制定金融“十四五”发展与改革规划,主要从引导、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具体讲,就是加强金融要素对生产要素的正向引导,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从“融资”到“融资、融智”转变,促进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充分发挥金融“血脉”对经济“肌体”的保障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加快金融回归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是多个省市提出的方向,但是部分省市也出现精准滴灌难、落地表现出滞后性的新问题。内蒙古是如何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落地问题的?

姜华:内蒙古在2019年启动政金企协同金融“保项目、入园区、进企业、下乡村”行动。自治区金融局、人民银行、银保监局、证监局等部门和金融机构通过协同公共服务、丰富政金企对接和差异化金融服务等措施,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围绕自治区现代能源、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民营经济、生态环保、对外开放等8个重点领域提供全面支持,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2020年,结合自治区工作实际,将行动的支持领域进一步聚焦为奶业、向日葵、马铃薯、肉牛等优势特色农牧业产业。

“保项目”重点是保障自治区基础设施、现代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融资需求;“入园区”重点是引导金融资源向自治区工业、科技、物流、电子商务、农牧业示范等园区集聚;“进企业”,重点是加大对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行业、重点民营及小微企业、拟上市公司的金融服务;“下乡村”,重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支持贫困旗县、乡村以及能带动精准扶贫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专业合作社。

证券时报记者:这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效果?

姜华: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全区融资总量稳定增长,信贷年均增长超1000亿元,2020年直接融资较上年同期增长42%;融资结构逐步优化,中长期贷款、中小微企业贷款大幅增长,企业上市有突破性进展;融资成本稳步下降,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明显;融资环境有效改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全区金融服务从跟着走、同步走向领着走转变,由一般服务向专业、精准、直达、高效转变,在服务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金融资源有效配置。2020年全年,金融机构对“三农”领域贷款投放明显加大,涉农贷款较年初增加170亿元,同比多增108亿元。以“下乡村”为例,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产业扶贫强龙板,帮助农牧企业债券融资8975万元。自治区扶贫小额信贷2020年投放32.3亿元、7.3万户,创历史新高。其二,金融机构竞相赶超氛围日益浓烈。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开展“千乡千队、万村百亿”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向全区旗县、村镇派驻1265人,累计投放贷款415亿元;邮储银行内蒙古分行提出“一县一品”项目,根据当地机构设置、网点分布、人员配置、产业基础、政策支持、金融生态等不同情况,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内蒙古农信社打造“草原金融轻骑兵”,深入推进流动银行建设,在边疆牧区布设流动服务车,送金融服务进嘎查、入牧户,填补金融服务空白点,畅通边疆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证券时报记者:这方面有没有典型案例?

姜华:为全面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奶业振兴决策部署,2020年我局实施金融精准服务奶业振兴专项行动,通过制定专项方案,设计专项产品,提供专项额度,开辟专项通道,指定专人对接,年末设定专项考核等创新“六专”服务模式,形成一整套工作方案、推出一系列专属产品,打造“草原特色金融服务”样板,实现金融由一般服务向专业化、精准化服务转变。截至2021年4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奶业全产业链提供资金支持520.67亿元,贷款余额320.80亿元。

在此过程中,我们推进牵头示范,提供创新性服务。以巴彦淖尔杭锦后旗、兴安盟科右前旗、呼伦贝尔阿荣旗为试点,组织金融机构聚焦奶业产业链堵点、难点问题,精准推进,先行先试。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成为全国建行系统内试点,争取政策倾斜,成立金融服务奶业振兴专班,与呼伦贝尔市签署《奶业全产业链战略合作协议》,将呼伦贝尔分行列为“金融服务奶业振兴示范分行”,在阿荣旗设立奶业振兴支行。

下一步,按照“清不良、增贷款、扶龙头、带小微、联农户、强产业”的思路,我们还计划从奶业补链、强链、延链各环节给予定向支持。一是努力争取信贷资源倾斜,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奶业信贷增速明显高于企业信贷平均增速,直接融资占比逐年明显提高,融资环境明显改善,融资成本逐年降低。二是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牧场基础设施建设等奶业振兴重大项目,加强协同合作,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支持项目建设。稳步推广农村牧区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活体牲畜质押贷款,依托蒙牛、伊利等龙头企业,运用供应链融资模式,降低上下游企业融资负担。

党建引领新思路

证券时报记者:从内蒙古金融局的经验来看,把党建落实到行动上、融入到工作中,有哪些好的做法?应该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呢?

姜华: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局聚焦“办实事”、努力“开新局”,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抓好地方金融工作的动力。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局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三问”活动,致力于解难题、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金融问题。经过前期调研,我们已经制定年度金融民生实事计划,公布了金融局“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疏通赌点,解决难题,送金融服务进社区,提升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今年,我们要着力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深入开展金融“保项目、入园区、进企业、下乡村”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解难题、办实事,以期做好金融工作的新篇章。

在聚焦“开新局”方面,我们要打造农牧业特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农牧业特色金融,建立金融机构“牵头主办行”制度,在部分特色产业先行先试。推动金融机构设立农牧业或乡村振兴的专门团队,继续推动在优势区设立专业支行,聚焦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探索信贷+保险+基金的可推广可复制模式。

我们还将强化对“科技兴蒙”的金融支持。推动金融机构主动与科技部门、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对接,围绕稀土新材料、大规模储能、节能环保等领域,探索差异化金融服务。

证券时报记者: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姜华:首先是加强统筹推进、协调开展。在党组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加强各处室、中心协同配合,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切实做到党史学习教育实打实、见成效、有提升。

此外,我们还要扎实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在持续开展“三问”活动基础上,梳理细化“办实事”内容,细化措施、责任到人,落实办实事清单计划,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金融难题,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声明:
券中社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评

精彩推荐
金融从业者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