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档落幕,唯一一部“必须去看”的电影,当然是张艺谋的《悬崖之上》。
对于华语电影而言,张艺谋是最受瞩目、最具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在21世纪后的作品普遍存在着争议。
正因张艺谋的每部电影,在风格样貌上都截然不同,所以他从不是一个能被“定性”的导演。
他一直在做着全新的尝试,并不断在时代与创作的语境变化中做出改变。
《悬崖之上》海报
1
《悬崖之上》是张艺谋首次拍摄谍战题材的悬疑商业片,更被电影市场视为其创作迈出多元化开拓的一步。
谍战题材,虽说已有《风筝》、《潜伏》、《风声》、《听风者》等众多影视作品,但都是许久以前的佳作了。
近年来,这类题材的电影始终处于“缺席”的状态。那么,张艺谋拍谍战片,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何处?
明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情节与整体的概念架构,这是一出典型的“戏中戏中戏”。
整个故事,如同一个“俄罗斯套娃”,演员们需要彼此隐藏身份底牌,甚至在他人眼前表演出另一种性格、状态,才能骗过他人乃至骗过自己。
《悬崖之上》剧照
影片的背景设置在20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
编剧全勇先曾以此为舞台,创作了谍战剧《悬崖》,本片则可以视作为《悬崖》的“前传”,根据历史中真实的“中马城人质脱逃事件”改编。
当时,日本人把用作细菌实验的中国人圈禁在中马城,后来发生了一次成功的越狱,逃出来十几个人,日本人围追堵截,只有一人幸存了下来,这就是《悬崖之上》的秘密任务——保护人证、曝光真相。
《悬崖之上》剧照
为此,四位曾在苏联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了任务小队,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行动。他们分别是一对夫妻和一对情侣,被两两拆开组队,形成一队和二队。
然而,由于当地接应人员里有位叛徒在临死前突然出卖,小队在跳伞降落那一刻起,就已身陷敌人布下的罗网中。
他们要面对一波又一波敌人的围困,靠不断的临场表演与战斗,扳回逐渐失控的局面。
于和伟饰演的卧底人员周乙,也要时刻面对特务科长老辣的试探,每一次的对答、回应,都犹如在“悬崖”边起舞。
《悬崖之上》剧照
这套叙事逻辑,在谍战题材的标准之外,还有着张艺谋鲜明的个人特色。
如果是熟悉张艺谋此前电影的观众,也许会注意到其中的一脉相承。
从多个角度重新解构“刺秦”的《英雄》,到每个人都埋藏心中秘密的《十面埋伏》,再到“影分身”概念与权力斗争嵌套的《影》……
可以看到,虽然《悬崖之上》是张艺谋第一次拍谍战片,但掰开谍战中的密码、情报等类型元素,其内核仍旧是张艺谋电影中常见的:
即不仅演员需要成为戏中人,他们出演的角色也要成为戏中人。
他们彼此的身份、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不断翻转,从而达成多层级叙事间的张力效果。
《悬崖之上》剧照
2
电影名为《悬崖之上》,但实际上全片都没出现过一处悬崖。
这其实是个代指,“悬崖”隐喻的是主角的身心皆处在危急的状态,被逼到了“悬崖边缘”,随时都有可能坠落,万劫不复。
他们要在特务面前演出安然自若的状态,同时又要完成任务的接头,还要保护彼此的安全。
而敌方的特务们也要把自己演成共产党,为了骗取信任,从而获取更多“乌特拉”行动的情报。
双方在这番“你来我往”里不断飙戏。小队成员在伪装的同时,还要伺机提醒另一组成员不要陷入圈套,并在这个过程里一直分辨,遇到的每个人到底是不是在演戏。
《悬崖之上》剧照
对身份反复的确定与否定,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每个人以不同的姿态出场,多番“戏中戏”主体身份处在暧昧不明的状态,宛如完成一场场节奏明快的“剧本杀”。
而他们的群像,则被清晰地呈现在银幕前。
观众拥有“全知视角”,知道每个人的真实身份——这不仅没有让悬念变得无趣,反而让人更加沉浸在故事中,为每个角色设身处地感到紧张。
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每个眼神,都充满了互相博弈、互相传递的信息量。
《悬崖之上》剧照
与传统谍战戏聚焦主角有别的是,《悬崖之上》中前半部的主角,在中途牺牲离场,因而故事在后半部中换取了多元视角的展开。
这番调转更好地展现出了隐蔽情报战线里的真实个体,也让几位主角间达成了明显的镜像式对照关系。
他们互相猜疑,但又不能真正打从心底里互相辨认。
彼此互信的根源,在于他们能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看到相同的信仰,但又无法最终得以确认。
3
《悬崖之上》与传统谍战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关注“乌特拉”行动本身。
秘密行动成为了始终悬置的“麦高芬”,与之对应,张艺谋与全勇先更关心的是,这些特工们身陷险境后的行为、动机与心理状态。
在人性复杂纠缠的黑暗冰冷地带,恶与善的对决驱使着每个人做出自己的抉择。
敌我难辨的表象背后,张艺谋更想要探讨的核心主题,不是残忍阴暗的角斗,而是关注人物与人性本身的魅力。
片中的两派人物,既有为保全生命的叛变,也有甘愿牺牲的英勇。
除了交锋的狠烈之外,电影对人在绝境中的情感表达,也有着深刻的描画。
《悬崖之上》剧照
从这个角度而言,观众最终从传统的谍战片语境跳转了出来,达成了对角色本真的认识。
电影里,几位主角一直压抑着的欲望,在几个时刻里完成了宣泄。
张译与秦海璐饰演的张宪臣与王郁,是一对特工夫妻,他们的孩子因为二人去苏联,被迫寄养,最终沦落到在酒店门口要饭讨生活,二人约定“最后活着的去找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张宪臣在生死存亡关头看到自己的孩子后,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跟孩子说几句话。
而在结局时分,“乌特拉”行动的正面任务被一笔带过,镜头反而出人意料地对准了敷上一层白雪的王郁。
她无声
《悬崖之上》海报
《悬崖之上》里的每个角色,都是如此保留了个人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是战争里的“棋子”,也是不忘寻找骨肉的父母。
在保留紧张的生死谍变类型、戏剧化的智斗之外,用真实的、本能的情感抉择,来表达人物内在的血肉。
这也许是《悬崖之上》最大的价值,电影让戏中人不断演着戏中戏,但回过头来,还是让他们各自都拥有了脱下伪装的时刻。
那一刻的真,才愈发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