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中社APP
登录
中国平安郭晓涛:“三差”对平安都是正贡献

今年上半年,寿险新业务价值增长近40%,财险原保费收入增长7.1%,中国平安管理层显然对这份中报业绩答卷比较满意。

中国平安联席CEO郭晓涛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表示,低利率时代,保险企业普遍面临“利差损”的压力,但平安没有费差损,也没有利差损,也没有死差损,“三差”对平安来说都是正贡献。

“对寿险经营来说,核心就是提高销售价值、提高回报率,提高新业务价值率和降低费用率、在应赔尽赔的前提下降低赔付率;第二是加强资产负债的精细化匹配程度,包括久期、账户、产品、现金流等匹配;第三是科技赋能,通过AI全面智能化,把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做一遍。”郭晓涛阐述道。

此外,郭晓涛透露,对明年银保渠道及社区等创新渠道有更高的预期,对寿险多渠道轮动和全年表现充满信心。

“三差”都是正贡献

今年上半年,保险企业普遍面临“利差损”的压力,如何优化“三差”结构?郭晓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详解了这家万亿险企的打法。

“平安没有费差损,也没有利差损,也没有死差损,‘三差’对平安来说都是正贡献。”郭晓涛表示,“三差”对寿险经营很重要,实现正贡献的核心在于三步,包括“三提两降”、资产负债的经营和管理、科技和AI的赋能。具体如下:

第一是平安内部启动了寿险经营体系能力提升的改革项目,简称为“三提两降”。

其中,“三提”是指提高NBEV,也就是提高销售价值;提高投资回报收益率;提高销售产品的Margin,也就是提高新业务价值率。“两降”是:降低费用率、在应赔尽赔的前提下降低赔付率。

第二是加强资产负债的匹配,精细化管理程度越来越重要。平安从久期的匹配、账户的匹配、产品的匹配、现金流的匹配等等,真正做到资负两端联动,有效地管理资负所产生的久期的缺口,最大化负债成本和投资收益之间的利差,从而能够实现客户体验最优,又能实现队伍的利益,保障公司利益优化,达到三方利益整体的平衡。

第三是科技赋能,通过AI全面智能化, 所谓“AI in all”。全面智能化,即用AI的手段把营销、客户服务、运营、管理,以及经营,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全部重新做一遍,在新的AI技术有大突破的时代背景下,能够让管理体系跨到一个新台阶。AI赋能让前端的销售队伍获客效率持续提高,让销售转化的效率持续提高,让运营效率持续提升,让后面的成本进一步优化,实现“三提两降”。

银保及社区多渠道成效显著

今年上半年,银保及社区等渠道带来的寿险新业务价值爆发式增长,对新业务价值贡献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

郭晓涛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目前寿险渠道轮动,对银保和社区金融渠道明年还会有更高的预期。

他表示,代理人队伍是基本盘,实现了17%的稳健增长。而银保渠道,除了平安银行之外也加大了跟其他银行合作的力度,即非平安银行的渠道仍然处于持续开拓的阶段,因此全年预计能保持相对高速的增长。

郭晓涛认为,社区金融渠道的体量虽然较小,但增速达到了160%,相信明年还会有不错的增长,期待2027年会也成为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

针对“报行合一”,郭晓涛认为:“政策非常有效、及时,一季度对个险代理人收入产生一些暂时的负面影响,但二季度已经恢复。”他表示,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很好的发展方向,能有效地防范行业里面一些机构用过量、过高的销售费用去推动销售,从而产生费差损,政策有效促进了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差异化优势在于服务

近期,预定利率下调,一方面险企的负债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保险产品回报率也没那么高了,未来保险产品的销售会不会受到影响?产品策略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郭晓涛表示,平安从传统险向分红险转型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今年上半年分红险占个险的比例大概在40%。预定利率下调,虽然让产品回报率看起来没那么高,但平安分红险的结算利率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结算利率来自什么?”郭晓涛进一步解释,首先是来自投资端的投资回报。资产负债匹配做得好,投资回报做得好,就能让分红险在财务回报这边产生足够强的竞争力,它能抵消预定利率下滑产生的影响。

再就是保险+服务。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是针对现在中国进入长寿时代,我们的客户未来5到10年的刚需,所设计出来的服务体系。这一系列的服务体系,能否真正有效地帮助客户,不仅仅看寿险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同时要看它的保障范围,再看它所提供的服务,才能真正吸引客户,打出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郭晓涛一再表示,他认为现在金融行业尤其是寿险行业逐步进入到同质化竞争的阶段,只有增值服务才能做出差异化优势。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平安位于上海的高品质养老社区“静安8号”进入试营业阶段,下半年深圳还有两个养老社区,预计也会很快开业。

产品策略方面,郭晓涛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平安将于9月1日调整产品定价利率,调整后普通/分红/万能型预定利率上限不超过2.0%/1.75%/1.0%。个险和银保渠道共涉及57(46+11)款产品停售,规划三季度储备24(17+7)款主力产品,于9月分批上市,现已逐步完成新产品系统开发。

责编:战术恒

排版:王璐璐

校对:苏焕文

声明:
券中社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参与评论
0/1000 参与评论
*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