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原优势,西藏正在铺就经济发展“特”之路径。
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叠加自然资源的独特性,决定了西藏复制东部发展模式行不通。唯有跳出路径依赖,立足高原禀赋择“高”处立,聚焦特色优势向“特”处行,方能在守护生态底线前提下,走出一条适配雪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西藏之“高”,在于资源、产业和资本等维度呈现出独特的高原特色。西藏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拥有清洁能源、自然风光等资源,构成发展的核心禀赋,而高海拔、广地域、氧气稀薄等特征,也使得西藏具有人才匮乏、物流运输成本高等特点。
从党政干部到上市公司掌门人,对西藏之“高”均了然于心,并致力于在“特”上挖掘潜力、力图破局。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探索中,西藏立足高原实际打出“组合拳”:出台《西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明确要求政府诚信履约、保护企业产权、规范监管;发布《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对初次违法且未造成危害的行为免予处罚,代之以教育、约谈等柔性措施,切实减轻小微企业合规压力;制定《西藏自治区综合执法事项清单》,统筹各部门联合执法,解决“重复检查、多头执法”问题。就在近日,西藏98名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正式获聘“上岗”。一系列措施层层发力,有效减少了政府部门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让经营主体活力持续释放。
依托高原优势,西藏正在铺就经济发展“特”之路径。林芝喜马拉雅第三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茶叶渣中“淘金”,将提炼成冻干粉过程中的茶叶渣,加工成茶粉,空运至上海,应用于茶泥面膜多款产品中,把优质植物资源以更高附加值开发出来;西藏旅游联合生态伙伴,在诸多业务场景和产品中融入了藏药、藏香、藏戏等民族特色文化元素,打造差异化旅游体验;西藏矿业探索“锂钾互补+光伏零碳”发展模式,做大产业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一次次实践中,西藏发展的择“高”处立、向“特”处行的图景愈发清晰。人才匮乏,就“借智”:接到调令两天后即奔赴西藏的内地输藏干部、一个背包勇闯西藏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扎根在西藏的企业家……各类奔赴西藏的人才,成为西藏产业发展的“外脑”,加速填补西藏人才缺口。
林芝喜马拉雅第三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厂总经理张保生,已在自然堂工作了18年。他曾在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漂”过,目前扎根林芝,“公司招聘的多是藏族大学生,这是‘种子’,培养出来留在西藏”。
无论是内地各类输藏人才还是藏族建设者,都憋着一股“劲往一处使”的精气神。多布水电站的水库前,竖立着的一排排展板,让到此的采访组一行不由地驻足凝视:“三更高”,海拔高,站位更高、境界更高、追求更高;“三不缺”,缺氧气,不缺精神、不缺情怀、不缺斗志。
国家能源集团建设的多布水电站等项目,短期投入大,效益释放慢。国家能源集团尼洋河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智平目光格外坚定:“我们坚持旗帜领航、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生态账,不仅要看眼前利益,更要看长远利益。”中国宝武援藏不搞“一锤子买卖”,而是培育人才、留下技术,为西藏攒足“造血”能力……这种胸怀大局的担当,将企业使命融入雪域高原的长远发展,用“功成有我”的坚守,筑牢“功成不必在我”的西藏发展基石。
从直面问题的清醒,到因地制宜的探索,再到战略定位的坚守,西藏的发展实践为后发地区蹚出一条启示之路:发展没有 “标准答案”,只要锚定自身禀赋、涵养长远格局,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西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亮点,道路就在脚下,行动正在当下。
责编:李丹
校对:刘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