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中社APP
登录
记者观察丨银行业“内卷”的博弈困境:短期拉规模、长期藏风险

整治“内卷式”竞争,在金融行业开启。

近期,广东、宁波、安徽等地的金融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纷纷传达相关“反内卷”政策,或发布“反内卷”自律公约。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3%,较2024年末的1.52%又下探9个BP,进一步远离了市场“红线”1.8%,意味着银行“赚钱”越来越难。

可以发现,银行机构的发展,逐渐从开拓增量,走向争夺存量,“内卷式”竞争愈加严重。

从行业角度观察,内卷式竞争表现为:资产端“一降再降”,负债端“降得难又慢”,同时金融产品和服务策略趋同化。

其中,贷款“价格战”最为常见,从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国内银行机构纷纷将消费贷利率下降到“2”字头,包括发布优惠券、提高贷款额度在内的各种营销轮番上阵,激烈争夺客户。这一不考虑负债成本的低效竞争,很快被监管注意并叫停。自4月起,各家银行的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已经上调至3%以上。

相比而言,负债端的不良竞争相对隐秘,如去年被监管部门集中整治的“手工补息”。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告诉记者,短期来看,在市场增量有限、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通过“内卷”做大资产规模,维持利润,对商业银行来说可能是眼下“不得不为之”的生存策略。

“但长此以往,‘内卷式’竞争会压缩银行盈利空间,增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刘晓曙认为,“内卷”的核心是存量博弈下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扩张的规模没有匹配“风险可控”与“收益可持续”的根基,最终只是将短期的经营压力转化为长期的风险包袱,所谓的“规模扩张”不过是“风险堆积”。

从基层展业角度观察,为了维持一定的表象“数据”,“全员营销”、考核指标“层层加码”、季末考核时点冲击数据,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具体看,一些基层员工苦于指标的考核,在社交平台上互相“买数据”,甚至为了完成时点任务,客户经理给客户贴息放贷。

记者梳理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行政处罚信息发现,虚增存贷款规模的罚单频繁发布,内容或是“同业互作,虚增规模”,或是“以贷转存,虚增规模”。此外,过度放贷也会造成风控管理失效,记者观察到,银行“掩盖不良”的罚单在近两年开始增多。

近期各地金融有关部门倡导“反内卷”,即从长远角度纠正当前不健康发展现象。如广东地区发布的《广东银行业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2025版)》要求从银行机构规范设置考评指标、坚持理性定价、不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抢占市场份额、避免盲目竞逐市场等,可谓从银行展业的多个维度作出规范。

若要实现持续发展,各类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应当动态调整规模与定价平衡,加强风险与资本的管理,打造差异化发展,实现稳健地穿越经济周期。

责编:杨喻程

排版:刘珺宇

校对:王蔚

声明:
券中社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参与评论
0/1000 参与评论
*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