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7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进行第九次试飞。火箭第一级助推器发生爆炸,火箭第二级飞船虽进入太空,但随后失控。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直播画面显示,发射数分钟后,首次重复使用的“超级重型”助推器与飞船成功分离。助推器随后发生爆炸,未能按计划溅落在墨西哥湾。飞船虽进入太空,但也未能按计划部署模拟卫星,且出现燃料泄漏。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确认失去对飞船的控制,预计其残骸将落入印度洋水域。
另外,根据报道,本次发射使用的B14.2助推器实现成功复用,但在着陆过程中发生爆炸,具体原因尚在调查中。S35飞船由于舱门异常,也未能完成8颗“星链卫星模拟器”的部署任务,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爆炸。
关于助推器回收爆炸的风险,SpaceX也在发射任务介绍的新闻稿中进行了暗示,“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星际基地发射设施的安全性,超重型助推器将在飞往墨西哥湾近海着陆点的轨道上进行试验,并且不会返回发射场进行回收。”
由于已经有“回收爆炸”的预期,所以未出现安排“筷子夹火箭”的经典画面,本次综合测试,更偏向于执行此前的既定任务,同时收集飞行数据,大体可以概括为在确保星舰整体稳定性、可靠性的前提之下,验证助推器的复用(未来飞船部分也会复用),以缩短发射间隔周期,本质上是通过降本增效,未来可实现“天级别”的多次发射。
同时,尝试对飞船等部分“减配”和设计改进,优化提升载荷能力,在降本的同时,扩大投送能力和潜在商业价值,并通过飞行测试数据和结果,验证这种“减配”思路对稳定性、可靠性的影响。
“星舰”火箭总长约120米,直径约9米,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级是长约70米的火箭助推器,第二级是“星舰”飞船,两级均设计为可重复使用。该火箭的设计目标是将人和货物送至地球轨道、月球乃至火星。
在今年1月和3月进行的“星舰”第七次和第八次试飞中,火箭第一级助推器均成功实现发射塔“筷子夹火箭”回收,但第二级飞船都在上升期间快速解体。
综合自:新华国际、央视新闻
责编:王璐璐
校对:王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