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零售银行业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
一方面,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零售银行业务尚未摆脱增速下坠的“引力”。仅以上市银行财报来看,零售板块的业务增速进一步放缓,盈利表现普遍下滑。
但另一方面,各银行对于零售业务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不减。尤其,面对低利率、低增长、高风险等多重挑战的大环境,零售银行作为“压舱石”与穿越周期之“锚”的地位愈发凸显。
在这种“矛盾”背后,是中国零售银行新旧周期的交替,更是价值坐标的转换。
过去二十年里,以流量和规模扩张为主导的发展方式,一直是中国零售银行的主流叙事。但显然,这样的发展逻辑,已经难以适配当下的市场环境与客户需求,但惯性仍在。
不过,也不乏一些先行者们探索新路,以财富管理业务为牵引、以客户深度服务为导向,充分发挥零售银行业务“轻资本、弱周期、风险分散”的特点,打造迈向价值银行的新阶梯。
不同的路径选择背后是机构风险偏好与战略耐性的博弈,而这也带来了零售银行的分化。
一些银行善于短距离冲刺,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实现业务规模和价值贡献的最大化;一些银行则在“慢变量”上下功夫,更注重零售银行体系化和结构化的能力建设,善谋而后动。
从行业视角来看,市场公认的“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以及近几年发起新零售转型的中信银行显然属于后者。
根据2024年年报,招行的零售AUM余额实现超过12%的增幅,零售信贷余额也有6%的同比增长。而中信银行的零售AUM余额和零售信贷余额也分别增长10.62%和3.43%至4.69万亿和2.36万亿元。
在过去三年,可比口径下,这两项核心指标的市场份额同时连续提升的可比股份行同业,仅有招行和中信两家。
不管是“零售巨人”招行的继续生长,还是“零售新锐”中信的逆势突围,都是中国零售银行在新周期中的进化样本。
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提出了面向未来的零售银行发展策略——理解周期,韧性成长;顺应周期,适度调整;穿越周期、扩大优势。
1零售银行的“新周期”
万物皆有周期,零售银行也不例外。
从2017年开始,股份行迎来了新一轮业绩爆发期。相较于上一轮业务增长主要来自银信合作与同业业务,这一轮业务扩张的核心驱动力主要来自零售银行,尤其是信贷业务。
彼时,在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升级浪潮和移动互联网红利之下,用户习惯和需求发生剧烈转变。
银行抓住居民消费升级的机会,以信用卡、消费贷为主要抓手,以新技术重塑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截止到2024年上半年,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零售贷款占比为41%,较2016年末的36%明显提升,也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银行。
然而,随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放缓,居民杠杆率的增高,以及低利率时代的来临,单纯依靠信贷规模扩张驱动的增长方式本就已经迎来“终局”。
首当其冲的就是增长放缓,2023年上市股份行零售贷款仅增长0.4万亿元,而2019年增量为1.7万亿元。与此同时,随着银行经营的生命线——息差持续收窄,也对零售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唯有通过更精细化的运营,更有效地平衡规模、结构、效益、风险和资本等多重经营目标,商业银行才可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这也正是在零售银行业务增速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中信银行能够实现“韧性成长、进位争先”的原因所在。
年报显示,2024年,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818.21亿元。从当前已披露情况来看,位居可比同业第二。
从体量来看,其零售管理资产、零售信贷余额、贵宾及私行客户规模等,均位居同业前二;而在质量方面,2024年中信银行个人存款成本率较同业多下降8个基点。
此外,中信信用卡的多项核心经营指标也跑赢大市,年增获客量连续两年领跑可比同业,总收入、贷款余额、总交易、分期交易、累计不良率从优至劣的排名,均位居可比同业前列。
同时,不可忽略的是,随着中国居民财富增长和组成结构的变化,一个新的零售银行周期正在缓缓展开。
更多市场参与者开始了新的探索,如何以财富管理为业务轴心,帮助客户实现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打造金融+非金融的全方位服务生态,进而实现客户价值、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典型如中信银行一直强调的“五主”客户经营(注:主结算、主投资、主融资、主活动、主服务),用户与银行的交互越是高频,黏性越是提升,银行与客户的双向价值创造也随之增大。
2024年,中信银行零售“三主”及以上客户数达242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近20%,“三主”及以上客户户均价值贡献是整体客户的3.8倍。
2顺应周期的“敏捷变奏”
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商业银行能够理解周期是一回事,能否顺应周期、把握周期则是另一回事。
比如,受到居民债务周期和房地产周期的影响,2024年,国内银行的零售信贷风险普遍上行。由于零售信贷具有风险即时暴露等特征,众多银行的当期盈利表现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信银行的零售不良规模虽然也有所上涨,但资产质量在同业中仍保持较好水平,变化率也优于可比同业。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对周期变化的敏锐判断。在去年初感知到零售信贷风险相对多发的趋势之后,中信银行及时复盘,从风险模型迭代、渠道筛选、贷后管理等方面入手,定位和解决问题。
从2024年二季度开始,中信银行对个贷和信用卡采取了一系列风险策略优化和管控措施,到四季度时,改进效果已经显现。
2024年,中信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集团口径)为1.25%,个贷整体不良率和信用卡不良率分别为0.93%和2.51%,较6月末分别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和0.0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作为判断客户风险的前期指标,中信银行零售贷款的新户风险明显下降。截止到去年四季度,其个人信用贷款和信用卡贷款早逾率分别比三季度下降18.5%和11.5%。
但更大的挑战还在于,银行正面临着多重压力。
以信用卡为例,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到,为了应对客户需求下降和风险暴露的双重压力,中信银行在“场景获客、深度经营、组织敏捷、数字提效”四大方面实现进阶,打造稳健和可持续的经营韧性。
对于中信银行而言,周期里的“敏捷变奏”并没有影响“零售第一战略”的持续推进,反而让他们对于零售银行发展更具耐心、经验和战略定力。
正如方合英在业绩发布会上所说,“三驾齐驱”是中信银行倾力打造、得之不易的阵型。零售业务不仅是其中“一驾”,而且处于凸显位置。
尤其,中信银行在新战略中提出了“建设一流银行”的发展愿景。“无零售不强,如果零售不强,一流就无从谈起”,方合英强调。
3穿越周期的“制胜密码”
因为具有覆盖客群数量大、分布广、服务内容多样化等特征,零售银行的制胜关键从来都是体系、能力、组织和文化。
在深入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既需要以体系化建设作为“刚性支撑”,又要以业务逻辑调整为 “柔性突破”,才能在变革中实现“做对的事情”与“把事情做对”的双重目标。
典型如招商银行,回顾其零售金融的称王之路,从来都不是因为单一产品或者渠道优势,而是始终在客户经营、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多维度综合比拼中保持领先的结果。
过去几年,从中信银行“新零售”转型的思路和打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体系为王、长期主义、专业制胜”这12个字之于零售银行的重要性。
早在5年前,中信银行就在内部提出了“零售银行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将形成“系统性优势和结构化能力”、成为“客户首选的财富管理主办银行”设定为战略目标。
此后,不管是2021年中信银行发布的三年规划,还是推动“新零售”转型以及“零售第一战略”的执行与落地,中信银行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并将“战略地图”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地图”。
尤其,随着金融科技成为新一轮零售银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数字化”也成为贯穿零售经营体系建设的一条重要线索。
过去几年,中信银行构建了贯穿全行零售经营的数字化“决策中枢”,又将近年来零售积累的策略、流程、经验等固化沉淀为“敏捷中台”,并且将AI和数智化能力嵌入“经营前台”。
通过数据贯通、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中信零售银行业务的经营效率、队伍产能和客户体验都实现了大幅提升。
比如,通过深入洞察“千万级”客户需求,2024年中信银行依托数字化工具实现触客1.06亿次,同比提升58.8%;智能财富顾问数字人“小信”累计服务458万客户,服务满意度超过95%,服务效能提升超10%。
与此同时,中信银行也持续深化组织架构转型和管理提升,通过加大对零售专业队伍的人员增配、考核力度和资源倾斜,提升总分支行一体化贯穿的执行力等等,推动零售业务数字化进一步实现“从1到N”的跨越。
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在市场的周期动荡中,零售银行的转型可能不会取得“速胜”,但体系和能力的不断进阶却是实打实的“护城河”。
着眼于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发展,2024年底以来,资本市场、产业经济的回暖为居民带来了更多信心,也为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方合英表示,中信银行将坚持“零售第一战略”不摇摆,坚持以财富管理为主线的“新零售”路线不动摇。
在他看来,要做到这两点,银行既要更好地认识周期、顺应周期、遵循规律,更要加强逆周期管理。
“逆周期必将带来零售银行业务的新一轮分化,要把握逆周期政策机会和逆周期中的结构性发展机会,咬定中长期体系能力建设做好逆周期布局。”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信银行的“新零售”转型之路,是中国零售银行新旧模式更迭之下的一个缩影——不再依赖业务规模的线性增长,而是转向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
这场零售银行的“中场战事”,结局尚未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那些敢于在周期更迭中重构能力、在不确定性中锚定长期主义的银行,才能迈向新的彼岸。
(CIS)
责编:汪云鹏
校对:苏焕文